LEICA DM2000, DM2500, DM3000 User Manual

Page 1
Leica
DM2000
Leica Leica
DM2500 DM3000
操作手册
Page 2
五月由:
2005
Leica ErnstLeitzStraβe
微系统
wetzlar
D35578Wetzlar
出版发行。
(德国)
编撰负责人:
JasnaRöthPeterSchmitt
博士
(临床显微镜检查、产品管理)
HolgerGrasse (MPG§30
安全员
)
如有疑问,请致热线: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MQMHotline@_leicamicrosystems. com
+49(0)6441292286
+49(0)6441 292255
Page 3
Leica
DM2000
Leica Leica
DM2500 DM3000
操作手册
Page 4
版权
版权
此文 献的所有权利归 所有。 在未经 面允许情况下,不允许通过打印,影印,显微胶片或其 他方法(包括电子系统)对正文或插图进行拷贝。
在以下文献中 的说明体现了最 新的技 术和学科标 准。我们尽可能精确地编撰了正文和插图。尽管如 此, 我们对手册内容的准确性不负任何种类的责任。 但是,我们仍然感激有关此文献中潜在错误的评论 和建议。
此手册中的信息可能会随时并且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
Leica
微系统
leica
微系统
wetzlar
Wetzlar
有限公司明确的书
有限公司
Page 5
目录
目录
1.
有关手册的重要注解
2.显微镜的目标用途
3.安全备忘录
3.1
一般安全备忘录
3.2
用电安全
4.
仪器概观
5.
启封显微镜
6.
组装显微镜
6.1
6.2
6.3
6.4
6.5光源
6.6
................................................10
...........................................18
.................................................20
............................................................20
载物台
........................................................22
聚光器 镜筒和目镜
................................................................23
物镜
透射光轴
用于荧光的组件
............................................... 26
操作
6.6.1
荧光发光器
6.6.2106z
6.6.3
组装
荧光旋转台转盘
6.7
分析器和偏光器
6.8
λ平台补偿器
6.9DIC
6.10
6.11
7.启动
7.1
7.2
7.3
7.4
7.5
8.操作
8.1开启................................................................43
8.2
8.3聚焦............................................................... 44
8.4
..........................................................31
棱镜
........................................................31
可选附件 供给电源连接
.................................................................... 34
开启显微镜
Köhler
照明
检查位相衬光圈 聚光器棱镜调节
...........................................................38
调节光源
.........................................................43
载物台和物体易位
...................................................................46
镜筒
...........................  ......
...... ..............................
............................................
..............................................8
........................................................8
....................................................23
....................................................24
...........................................26
..........................................26
灯室
.....
..................
................................................30
................................................31
.................................................33
......................................................34
....................................................34
................................................36
................................................37
............................................43
....
29
8.5目镜............................................................47
8.6
.................................................................48
物镜
8.7LeicaDM3000
8.8
8.9
8.10
9.相衬法
9.1
...............................................................52
光源 孔径光圈
透射光
........................................................53
视野光圈
9.1.1
9.1.2
9.1.3
9.1.4
9.1.5偏光........................................................58
9.1.6
.......................................................54
................................................... 55
.........................................................55
明视野
位相衬度 暗视场
倾斜照明
差别
...................................49
功能键
..................................................56
...........................................57
...............................................57
.................................................58
干涉相 衬
......................................................59
..
9.2
10.
10.1
10.2
10.3痛风/
11.
12.
12.1
12.2清洁..................................................................70
12.3
12.4
13.
14.
14.1
14.2
15索引........ ..............................................................76
16.EU
...............................................................61
荧光
显微镜度量
线性测量 厚度测量
故障检修
显微镜护理
防尘罩
酸碱操持
更换保险丝
主要的损耗和备件
加载组件
..........................................66
......................................................62
........................................................63
假行痛风的区别
.........................................................66
............................................. ............70
..............................................................70
........................................................71
.......................................................71
....... ......................................................73
.................................64
........ .....................................72
安装过滤器盒
(
)......................................................73
透射光
装备聚光器盘
合格声明
.................................................73
...... .................. ............................78
5
Page 6
⒈有关手册的重要注解
注意
在该
解释性说明
并非为全部配置的条款
⒈有关手册的重要注解
!
此操作手册是显微镜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 显微镜组装好,开始操作或者使用以前必须仔 细地阅读。
正文中的符号,象形图和它们的寓意 :
(1.2)
®
p.
此操作手册包含了有关显微镜及其附件操作安全和 维护方面的重要说明和信息。因此,该手册必须保 存好并妥善保管。
括号中的数字,比如"( 例子,对应于图1、条款2)。
带有指 示箭头的 数字(例 如
® p.
20
), 表示在此手册的某一 页。
注意
!
手册中的特别安全说明用如这里所显示的 三 角形符号表示,且有灰色背景。
注意!操作不正确可能损坏显微镜及其附件。
1.2)"
与插图相对应(
!
*
6
Page 7
显微镜的目标用途
⒉显微镜的目标用途
此用户手册适用于被设计用于生物学常规和研究应
注意
Wetzlar
LeicaDM2000、DM2500和DM3000
用的 中包括对从人体取下的样本进行检查以便提供有关 生理或病理状态或先天异常的信息,或测定潜在受 体的安全性和兼容性,或监控治疗方法。
上述提到的所 有显微 镜遵照关 于活体 外诊断的委 员会指示 境的有关电子仪器的委员会指令73/23/ 有关电磁兼容性的委员会指令
98/79/EEC
。它们同时也符合用于工业环
89/336/EEC
显微镜。
EEC
!
厂家对由于使用显微镜用于它们的目标用途以 外的其他 用途或者没有在 有限公司 的损坏不负任何责任。 在上述情况出现时,合格声明将不再有效。
这 些
VDE0100710
于根据 根据
EN6060111
GmbH
注意
(IVD)
仪 器 不 适 合 用 于 由
定义的病人情况。它也不适合用
EN 606011
EN 606011
中的要求应该满足。
的技术规范下使用它们而造成
,显微镜与医疗器械相连电,
Leica
微系统
!
DIN
与医疗器 械联使用合.如果
7
Page 8
安全备忘录
一般性安全备忘录
3,15
注意!注意
都可能导致仪器出现危
⒊安全备忘录
3.1
安全级别为1的仪器
EN610102101:2002 EN610101:2001,
IEC10101:2001
电学量器、调节装置和实验装置的安全规则
计和校对
为了保持此状态并且确保安全操作,用户须遵 守此操作手册的指导和警告。
在此操作手册描述的仪器和附件都已经通过安 全和潜在危险测试。 无论何时当仪器被改变、修正或与在此手册范 围之外的非
Leica
分支机构或在德国
根据
注意
!
Leica
组件相连接时,必须咨询负责
Wetzlar
的总厂。
进行设
用电安全 总体说明
3.2
显微镜
仅限室内使用。 电源电压: 频率: 输入功率:
DM200 0
DM2500
DM3000
保险丝:
周围温度: 相对湿度: 过电压种类: 污染级别:
电源插头只能插入到有接地触头的插座。
不要由于使用没有接地线的延长电线而妨碍接 地功能。
或接地线接头脱扣, 险。
仪器内部或外部任何接地线的断开,
不许故意断开接地线
!
90250V~ 5060Hz
最大值:
160W(220VA)
大值:
48W(110VA)F
大值:
A250V 1535
C
°
最大值:
2
80%to30
!
40W(90VA)
°
C
II
未经批准的对仪器的变更或非顺从使用,将使 全部有关保证声明的权利作废
8
!
Page 9
安全备忘录
注意!注意
这可能损坏电子和
注意
注意
注意
!
通过把它们自身的和/或额外的供给电源连接到 接地连接附 属 设 备 ( 在 基座的背后的接地 螺 丝),仪器会具有相同的接地线功效。要进行没 有接地接头的连接,必须事先向
Leica
服务部门
咨询。
!
除这里所列的类型和额定电流的保险丝外,决 不能使用其他任何保险丝作为替代物。不许使 用由小段连 接 成 的 保 险丝或桥接保险丝 夹 持 器。保险丝使用不正确可能导致火灾。
!
显微镜的电子附属部件是不防水的。
水可能导
致触电。
保护显微镜避免过大的温度波动。
大的温度波 动可能导致冷凝物的积聚, 光学部件。
35
周围温度:15-
!
在更换保险丝或灯炮之前,要百分之百地确定 已经关掉主电源开关并且拔掉电力电缆。
9
Page 10
4.
仪器概观
规格
对照方法
入射光轴
镜筒
Ergotube
放大倍数变换器
物镜旋转台
载物
4.仪器概观
LeicaDM2000 LeicaDM2500
•
透射光:明视野、暗视场、位相衬度、偏光、差别干涉相衬
• 入射光:荧光
透射光轴
(可选择)
综合卤素照明 人工调节:
• 光线强度
• 孔径光圈
• 视野光圈
入射的光荧光发光器,用于符合目镜视野值22带有:
• 具有5个过滤器的旋转台转盘
• 可中心定位的光圈和视野光圈
• 用于外部光线抑制的挡光装置
N4中性密度滤光片和快门,可切换
选择性地带有:
• 固定或可变观察角
• 多达3个的切换位置
• 一个或两个照相端口
• 带有高度可调节的视平线和照相端口的
•
手动
• 放大倍数节距:1x;
•
手动
• 用于带有
•
物镜棱镜滑座
M25
1.5x;2x
螺丝的物镜的6个位置或7个位置
灯室 人工调节:
• 光线强度
• 孔径光圈
• 视野光圈
10
/Y
•
带有聚光器座
• 同轴小齿轮,可选:望远镜载物台控制器
• 在左侧或右侧可安装的控制器
Page 11
4.
仪器概观
规格
位光圈转
聚焦
LeicaDM2000 LeicaDM2500
聚光器
聚光器CL/
•
(所带物镜
•聚光器
(
所带物镜
•聚光器
UCL0.90/1.25
PH0.90/1.25
<10x的DM2500
CLP/PH0.85
<10x的DM2500
achr.apl.
A 0.9(P)
油性通用聚光器(
, 油,带有彩色编码 需要扩散器滑动器)
用于偏光
需要扩散器滑动器)
带有彩色编码和可旋转的聚光器头部
盘的偏光)
(所带物镜
<10x的DM2500
需要附加(适配)透镜)
(扩散器)
UCL/Ppol,
带有可互换聚光器头部的通用聚光器和带有6个位置的
聚光器转盘
• 用于粗略和精确调焦的聚焦操纵轮
• 高度调节
• 快速切换(可选择)
• 聚焦制动和转矩调节
UCLP0.85
用于带有
5
11
Page 12
4.
仪器概观
规格
入射光轴
镜筒
Ergotube
放大倍数变换器
物镜旋转台
载物
带有聚光器座
对照方法
LeicaDM3000
透射光:明视野、暗视场、位相衬度、偏光、差别干涉相衬
• 入射光:荧光
透射光轴
(可选择)
内置卤素照明 人工调节:
• 孔径光圈
• 视野光圈
• 随着对象改变的光线强度的自动调节
入射的光荧光发光器,用于符合目镜视野值22带有:
• 具有5个过滤器的旋转台转盘
• 可中心定位的光圈和视野光圈
• 用于外部光线抑制的挡光装置
N4中性密度滤光片和快门,可切换
选择性地带有:
• 固定或可变观察角
• 多达3个的切换位置
• 一个或两个照相端口
• 带有高度可调节的视平线和照相端口的
• 手动
• 放大倍数节距:1x;
1.5x;2x
•机动化的
借助于功能键或(选择性地)借助于脚踏开 关进行物镜选择
•用于带有
M25
螺丝的物镜的6个位置
•物镜棱镜滑座
12
/Y
•同轴小齿轮,可选:望远镜载物台控制器
•在左侧或右侧可安装的控制器
Page 13
仪器概观
规格
LeicaDM3000
界面
软件
用于
4.
聚光器
聚焦
• 聚光器CL/
• 聚光器
• 聚光器
UCL/Ppol,
PH0.90/1.25 CLP/PH0.85 achr.apl
A0.9(P)
油,带有彩色编码
用于偏光
带有可旋转聚光器头部
带有可互换聚光器头部的通用聚光器和带有6个位置
的聚光器转盘。
•机动化聚光器
achr.apl.A0.9(p)
,自动
物镜更换时,聚光器头部自动旋转
• 用于粗略和精确调焦的聚焦操纵轮
• 高度调节
• 快速切换(可选择)
• 聚焦制动和转矩调节
USB2
WindowsTM2000,XP的leica
适合于 物镜和功能键配置的测试
应用套装(
LAS
13
Page 14
4.
仪器概观
基座左侧面
7
6 5
LeicaDM2000
.1a
粗略调焦和精确调焦
1
2聚光器高度调节 3亮度控制 4视野光圈 5孔径光圈 6聚光器 7分析器长眼
14
4
1 2
Page 15
4.
仪器概观
1
2
3
4 5
6
.1b
LeicaDM2000
目镜
1
2目镜筒 3镜筒 4用于物镜 棱镜滑座的长眼 5带有物镜 的物镜旋转台 6带有样品 夹的样品载物台 7内置照明
“开/关” 开关
8
9聚光器高 度调节
粗略调 焦和精确调 焦
10
用于X /y载物 台运动的同 轴小 齿轮
11
基座的 右侧面
7
9 10 11
8
15
Page 16
4.
仪器概观
孔径光 圈
17
16
15
18
1 2 3 4 5 6 7
.2
LeicaDM2500
灯室
1
粗略调 焦和精确调 焦
2
亮度控 制
3
聚光器 高度调节
4
视野光 圈调节
5
“开/ 关”开关
6
视野光 圈
7
用于X /Y载物 台运动的同轴小齿 轮
8 9
基座的左侧面
10
聚光器转盘
聚光器
11
带有样 品夹的样品 载物 台
12
带有物 镜的物镜旋 转台
13
物镜棱 镜滑座
14
镜筒
15
目镜筒
16
目镜
17
分析器
18
14
13
12
11 10 9
8
16
Page 17
4.
仪器概观
1
2
3
4
5
6
.3
LeicaDM3000
1
目镜 2目镜筒 3镜筒 4用于物镜棱镜滑动器的长眼 5带有物镜的物镜旋转台 6带有样品夹的样品载物台 7内置照明 8 “开/关”开关(基座的背部) 9聚光器高度调节
10
粗略调焦和精确调焦
基座的右侧面
12 7
13
9 10 11
11
用于X/Y载物台运动的同轴小齿轮
12
带有物镜转换键和切换键前控制面板
13
用于在两个物镜放大倍数之间转换 或用于切换放大倍数
的/较小)的侧功能键
analog
基座
有关其他的控制器,见图
的左侧
.1bLeicaDM2000
8
(
17
Page 18
⒌启封显微镜
另外不处于极端的湿
以上情况出现可能导致度量不准和显微
注意
⒌启封显微镜
首先,小心的从运输和包装物中取出所有组件。
注意:
尽一切可能避免触及物镜的透镜表面。如果玻璃杯 表面有了手印,用软革或亚麻布清除它们。即使是 一点手汗也会在很短时间内损坏表面。 参见章节 “显 微镜护理”
® p.
70
,以获得补充说明。
注意
!
在此时还不能把显微镜和外部设备连接到供给
!
电源上
安装位置
使用显微镜的工作应在无尘的房间内进行, 且该房间 无油蒸汽及其他化学制剂蒸汽,
在工作 地点,应 该避免大 的温度变 化、阳光
度。
直接和 振动。 图像失真。
允许的周围条件
1535
30
以下最大值为
®
p.
70
!
80%
,以获得补充说明。
温度:
相对湿度: 在温暖的和温湿的气候带的显微镜需要额外的照料 以免真菌的滋生。 见章节“显微镜护理”
电器部件必须放置在距离墙壁至少10厘米远的 地方且远离可燃物质。
18
Page 19
搬运
载运或搬运显微镜及其附件时, 应该使用其原包装。
作为预防由于振动而导致损坏的措施,以下组件应 该进行拆卸并分别地包装:
• 拆卸下物镜。
• 取下聚光器。
• 取下同轴小齿轮。
• 取下灯室。
106z
• 卸下
灯室的灯头。
• 取下所有移动或松动部件。
⒌启封显微镜
19
Page 20
⒍组装显微镜
同轴小齿轮
⒍组装显微镜
显微镜组件是按以下次序逻辑地组装的:
• 载物台
• 聚光器
*
• 荧光
• 中间系统
• 镜筒
• 目镜
• 物镜
• 带有光源的灯室
• 偏光
只需要一个通常使用的螺丝刀就可以完成组装,且 所递送物中包含有这种螺丝刀。 此螺丝刀保存在载物台下侧右边的磁性固定器上。 当使用中间系统和光学附件时,此次序可能有所变 化 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章节
"6.10
*
*
可选择附件"•
®
p.
31
载物台
6.1
注意:
!
在安装好载物台之前,一定不要安装任何物镜
样品夹
• 把样品夹放置到载物台上并用两个螺丝钉
4.1
)把它拴紧。
注意:
同轴小齿轮可以固定在左侧也可固定在右侧
!
20
.4
带有样品夹的样品载物台
样品夹锁紧 螺丝
1
1
Page 21
•首先,把细调焦操纵轮放到你打算在其上固定同
轴小齿轮的一侧。
操纵轮由 于磁性吸引而固定 住。要确保按钮发出劈啪声表示就位。把另一个 调焦旋钮缚到对侧。
⒍组装显微镜
• 松开载物台前面左手边的锁紧螺钉(
• 尽可能远地向后滑动载物台。
• 用螺丝钉(
7.1
)固定同轴小齿轮。
• 向前拉载物台并重新固定锁定螺钉。
.5
聚焦操纵轮
用于细调焦 操纵轮的磁性吸座
1
6.1
)。
.6
载物台下侧
锁定螺钉
1
.7
同轴小齿轮的安装
同轴小齿轮 固定螺钉
1
1
1
1
21
Page 22
⒍组装显微镜
注意
6.2
聚光器
• 如果有聚光器,就把聚光器头部旋入聚光器 中。
完全地向下
)。
10.3
• 利用聚光器高度调整装置(
9
旋转聚光器座(图
.
• 旋开用于固定聚光器的 固定螺钉到能够从前 面插入聚光器。
• 从前面,把聚光器插入到聚光器座里直到极限
在聚光器下侧有一方位销
点。
于导向凹口(
9.1
)处。
(8.1)
,该销必须位
在使用显微镜之前,必须对聚光器进行中心定位。
导向凹口
1
.9
照明
聚光器座
 3
4。
• 拉聚光器的固定螺钉(
• 仅用于
leicadm3000
10.2
)锁定聚光器。
当使用机动化聚光器时,连接聚光器电缆。
.8
聚光器下侧(例如CL/PH)
方向销
1
2辅助聚光 透镜LS(用于
LeicaDM2000/3000
1 1
2
.10
聚光器座
聚光器中心 定位
1
2聚光器固 定螺钉
聚光器高度 调整装置
3
3
1
1
3
2
1
22
Page 23
6.3
注意
镜筒和目镜
6.4
⒍组装显微镜
物镜
注意:
若用于荧光操作,先安装荧光发光器
镜筒要么直接地固定到基座上要么 借助于中间模块。
11.1
)。
• 松开基座上的固定螺钉(
它由旁侧的固定螺钉固定
11.1
• 将镜筒插入圆形塞孔中
(楔形榫头塞环)。
• 重新固定固定螺钉(
•
目镜要插入到镜筒上的目镜筒中。
11.1
)。
®
)。
p.6
始终使用镜筒等长(刻度值)的
M25
丝是
。物镜部属应该满足当物镜镜鼻顺时针方
Leica
物镜。标准螺
向旋转时放大倍数增大。
!
在安装物镜以前尽可能的降低载物台。用防尘盖盖 住镜鼻上的空螺丝孔
仅用于
LeicaDM3000
依照你的设备,
!
各个物镜在工厂中就已经给定特定 的位置。 物镜精确位置列表作为设备的一部分(鉴定单) 供。前控制面板(图
2)的特征是有用于物镜操
.1
作的六个黑色键。标 有相应 物镜放 大倍数的黏性标
p
3
)
3)。
签贴在物镜键的下面。(还提供有额外的黏性标签
推荐在与供给电源接通后再插入物镜
®
.11
拴紧镜筒
固定螺钉
1
.12LeicaDM3000
1
带有物镜放大倍数的黏性标签
的前控制面板
选择物镜
反复切换
23
Page 24
⒍组装显微镜
注意
注意
注意
注意
6.5
用于透射光轴的光源
!
确保灯室与供给电源断开。 在组装期间拔下电源 插头和供给电源。
!
光源有潜在的辐射危险(耀光、紫外射线、红 外线辐射)。因此,灯泡应在密闭的灯室内使 用。
仅用于
LeicaDM 2000/3000
更换内置照明的灯泡
1
3)内置于显
带有低压卤钨灯的透射光照明(图
.
微镜的底部且从右手侧容易接近。
• 取下衬垫(
13.2).
!
灯泡可能仍然很热
!
• 取下灯泡。
!
在你安装好灯泡以前不要撕下灯泡防尘罩。
免在灯泡上留下指纹。
•把带有防尘罩的 新灯泡竖直地插入插座 中直到
不能再向里面移动 。
一定要确保灯 泡是竖直插
入的。
•取下灯泡的防尘罩。
•更换衬垫(
13.2).
.1
显微镜座的 透射光照明
卤钨灯
1
衬垫
2
24
1 2
.14a灯室107
松开固定螺钉
/2
Page 25
组装显微镜
6.
仅用于
LeicaDM 2500
更换灯室中的灯泡
此灯室与
12V100W
/2
107
的卤光灯泡配套使用,且灯泡是 已经固定在灯室中的。 在灯泡需要拆卸的情况下:
(图.14a
• 除去灯室上的固定器螺丝
)。
• 通过向上拉灯室把灯室卸下来。
• 取下灯泡。
!
在你安装好灯泡以前不要撕下灯泡防尘罩。
免在灯泡上留下指纹。
•把带有防尘罩的新
12V 100W灯泡( 14b.1)
地插入插座中直到不能再向 里面移动。
确保灯泡是竖直插入的。
•取下灯泡的防尘罩。
•重新安装上灯室并利用固定螺钉把它固定到 位。
•把灯室安装到透射光灯室塞孔里(图
外面用固定螺钉拴紧。
.15LeicaDM2500
用于透射光 的灯室
1
一定要
1
5)并在
.
竖直
.14b
灯室
107
带有卤素灯 的底座
1
2
换向器
2
/2, 打开图
1
1
25
Page 26
组装显微镜
汞和氙
注意
一定要佩带提供的防护手套
注意
6.
用于荧光操作的组件
6.6
荧光发光器
6.6.1
荧光发光器安装在镜筒的前部。
它由旁侧的固定螺
钉固定。
6.6.21 06z
灯室
!
光源有潜在的辐射危险(耀光、紫外射线、红 外线辐射)。因此,灯泡应在密闭的灯室内使 用。
在组装期间,一定要从其插座中拔下
106z
灯室供
电设备的供电插头。
当使用氙灯头作业时, 和面罩(图
.1
7)(有爆炸的危险)。
把气体放电灯(
106z
嵌入
灯室中
汞和氙灯泡由单独的供电装置供电。 请阅读与供电设备一同提供的单独的使用说明书。
荧光发光器的组装
.16
决不要裸手触及灯头的玻璃部分。 决不要直视光路(有失明的危险)。
106z
灯室适用于各种气体放电灯。
!
务必遵循灯泡供应商的说明指导和安全指示。 在更换灯泡之前至少要用30分钟的时间来冷却灯
!
26
.1
防护手套和面具
Page 27
以下气体放电灯在操作中可能会用到。它们需要不
类型
标准灯泡寿命
高压水银灯头
灯头
.
同的供电设备和灯泡底座(图
19
):
组装显微镜
6.
*
50W
高压水银灯头(直流电)
100W
100W
高压水银灯头(直流电,类型
75
高压氙灯灯头(直流)
*
请参考灯头的数据记录表。
106z
•要打开
(交流电)
灯室,需旋下盖子
103W/2)                   300
(18.8)
上的紧固螺
•取下灯泡底座上 的搬运锚具(用于代替 灯头的 红色塑料棒)。
19.1
持器(
转到一边。卸下下面的夹持器系统(
要做 到这 一点,需取下 下方 的夹
向上拉起冷却片(
)。
19.3
)并把它到
19.2
)并取
下搬运锚具。
• 安装相反的顺序安装灯头。
注意
!
Hg50
在安装完成以后,标签必须是竖直的。如果有熔 融玻璃套管(
19a.4
),通过旋转灯头定位它使
得套管不在后来的光路上,但不要斜着就位。
小时
100
小时
200
小时
400
小时
.18
灯室(侧 面、打开)
106z
升起的盖子
1
2换向器
在座里的气 体放电灯
3
4反射镜( 镜子) 5、 6、7 用于 8用于灯泡 座的固定螺钉 9用于接触 插塞的插座
反射 镜的调 节螺 丝
XY
1
灯头:
75
在你安装好灯头之后撕下灯头防尘罩
(19b.5)
2
4
5
3
6
7
8 9 8
27
Page 28
组装显微镜
6.
•把已经安装有灯 头的灯泡底座嵌入到灯 室中并 用螺丝钉(
18.8
)固定。
•关闭灯室并重新固定螺丝钉。
•把灯室安装到入 射光灯室塞孔中并用固 定螺钉 拴紧。
•把灯室与外部供给电源相连接。
.20
灯室塞孔
1
固定
106z
灯室
.19ac
上部夹件系 统
1
2下部夹件 系统 3冷却片 4水银50灯头套管 5氙75灯头防尘 罩
用于气体放电灯的灯泡座
Xe75
1
2
Hg50
a
3
1
4
2
b
Hg100
3
c
3
1
5
2
28
Page 29
装备荧光旋转台转盘
注意
正面图
背面图
6.6.3
组装显微镜
6.
按照以下方式嵌入过滤器和反射镜筒:
23.1)
.
•取下分析器(图
通过向前拉
把过滤器或反射镜筒嵌入你前面的座中。
取下前盖(图
23.2
.
)。
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把滤器或反射镜放在右侧并 向左推进座中。
编码就在座的正下方。
•根据安装的
零件把黏性标签
(图
23.3
)贴到荧光
.
发光器的前面。
•当所有过滤器和 反射镜筒已经嵌入时,再次关 上前盖。
要确保盖子发出劈啪声表示就位。
1
2
.23
荧光轴
分析器
1
2前盖 3标签
.24
没有前盖 的荧光轴
3
.21
过滤器筒,
.22
过滤器筒、
.2
固定过滤器 筒
29
Page 30
组装显微镜
6.
6.7
分析器和偏光器
分析器
• 除去在基座左侧的插塞头。
• 将分析器插入塞孔直到它闩锁就位(
Pol
当使用
中间镜筒*或TL分析器长眼*时:
• 除去在左侧的插塞头。
26.1
偏光器
•利用左侧的夹紧螺 丝 聚光器的下面。
•带标签侧面向上的把偏光器推进较靠下的孔中
)。
仅用于
LeicaDM200 0/3000
• 升高聚光器到它较高的止动位置。
• 将分析器插入塞孔直到它闩锁就位。 • 如果有
• 把偏光器座压到位(图
• 带标签侧面向上的把偏光器推进较靠下的孔
( 26.2)
把偏光器座固定到
如果需要, 取下活动蓝色滤光片。
的其他方法:
DLF
过滤器盒, 需把该盒从基座中取出。
2
7)。
.
.
6偏光器 座的组装
2
分析器长眼
1
2固定螺钉
30
1
7 带有2个位置的滤光片架
.2
,用于
LeicaDM 20 00/30 00
2
Page 31
组装显微镜
注意
以毫米为单位的最高图像对角线
没有变焦放大
仅用于
个芯片照相机
带有变焦放大
适配器
用于
芯片照相机
没有变焦放大
仅用于
个芯片照相机
6.
λ平台补偿器*
6.8
•升高聚光器到其较高的止动位置。
•如果有
DLF
过滤器盒,需把该盒从基座中取出。
•把λ平台补偿器固定在底座上。
6.9DIC
棱镜
聚光器棱镜在工厂中就已经安装。
在使用期间要调节聚光器棱镜
®.
3
7。
要改装
DIC
棱镜,见
®
p.
7
5页。
可选附件
6.10
照相机
可借助于适配器连接照相机。
•把适配器固定在 镜筒的顶端舱门并用旁 边的固 定螺钉拴紧。
•旋上照相机。
照相机芯片和连接设备(B型镜头座、C型镜头座、 等等.)的尺寸必须考虑在内,当选用适配器时。 见表。
1
英寸 2/3英寸
1/
2英寸
1/
3英寸
照相机 照相机 照相机 照相机
C
型镜头座适配器1X
C
型镜头座适配 器
C
型镜头座适配 器
C
型镜头座适配 器
C
型镜头座、
B
型镜头座(
)仅用于根据变焦因子
+
0.321.6XHC   19
ENG)、0.52.4XHC(1/2
0.42x!
C
型镜头座适配器1X
B
型镜头座适配器1X
B
型镜头座适配器
F
型镜头座适配器1X
F
型镜头座适配器
1
HC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        11          8            6
0.63XHC  7.5          12.7        9.5
0.5XHC   16          12
0.35XHC    17.1
varioTV
13
1.25
1.25
还有(最重要的要求):TV光学器件
13
英寸)
0.5XHC
  163.3 
  16          12
  16          12  17.5     16          12  17.5  
+
183.8
31
Page 32
组装显微镜
放大倍数变换器
可以由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或用分级测微计和一个
人一组
6.
计算监视器上放大倍数的计算 放大倍数
在监视器上的
M
TV
厘米刻度测量:
选择性地,可以选用一个放大倍数变换器(图。
2
8),该变换器是人工操作的。在有纹的圈上,可 设置以下放大因子:
M
=
物镜放大倍数X
TV
放大倍数变换器因子*XTV适配器 放大倍数X监视器直径
照相机芯片直径
Ergomodule
要升高镜筒孔的视平线, 可以使用
30
毫米或
60ergomodule
毫米。
它由旁侧的固定螺钉固定就位。
Ergolift
基座托座特征 是有用于调节托 座高度和倾斜角的 调节器操纵轮,有了它就可以确保最理想的工作位 置。
8放大倍数变换器
.2
1x;1.5x;2x
观察附属装置
观察附加功能部件特色照明指示学可以用于多达 的观察者。
29.3
支座( 通过旋转拉杆,淡入箭头可以在X和 移动拉杆或拉出/推入)移动 也会发生改变(红色
)必须进行精密的校准。
(29.1)
/黄色)
。使用亮度控制(
Y方向(
,箭头的颜色
来调节箭头的亮度。
.29
观察附属装 置(这里是用于
光指示器在 X和Y方向的移动,和彩色滤光 片的转换
1
2亮度控制 3臂架的调 节
外部电源(照亮的箭头)没有被照亮。
LeicaDM1000
的)
20
垂直地
29.2
32
1 2
3
Page 33
组装显微镜
与供给电源的连接
注意
6.
描绘装置
描绘装置L3/20(图
.30
)使得大物体能够在显微镜 图像上成光学图像。它通过描绘它们的轮廓或叠加 刻度使得描画标本更加容易。
LeicaDM3000
一个双脚踏开关可以连接到
的脚踏开关
Leica DM3000
基座上 作为一种旋转物镜的方法。 连接位置在基座的背部(
.30
描绘装置
快门
1
31b.2
)。
6.11
•在完成装配作业之后,用仪器提供的电源电缆把
31a,b.1
基座连接到供给电源(图
.
)。
•当使用灯室或其 他外部供电设备时,也同样连 接它们供给电源。
用于
LeicaD M3000
必要时,在开启显微镜之后再嵌入物镜。 带有相应物镜 放大倍数的黏性 标签附 贴在前控制 面板上的黑色物镜键的下面。按下相应键,物镜转 到相应的位置。
LeicaDM3000与PC
的连接(
31b.3
)仅用于如果有 新的物镜要测试或要执行侧面功能键的重新分配 时。 此操作只有借助于
LeicaDM
控制软件才能完成。
.31a
LeicaDM20 00/D M2500
供给电源连 接
1
基座的后侧
1
.31b
LeicaDM3000
供给电源连 接
1
2脚踏开关 连接 3PC连接
1
1
基座的1b后侧
2
3
33
Page 34
启动
注意
接通显微镜
注意
7.
7. 启动
7.27.2
Köhler
照明
除非另作说明,否则
LeicaDM2000
7.1
on/off
•利用“
Leica DM3000
显微镜的操作相同。
”开关接通显微镜(
!
显微镜操作与
32.1、33.5
在接通煤气放电灯以后,必须立即校准灯头。 因此在此时,
不要接通
电源供电设备。首先, 利用透射光 工 作 以 使 自己熟悉显微镜的 控 制 器。
)。
聚光器在工厂中已经过预调。 然而,有时可能还必需重新调节聚光器。因此, 查聚光器的中心定位。
以下程序用于透射光亮视野照明。
•如果有聚光器转盘:定位聚光器转盘到
BF
位。
• 如果光圈滑座:把它从聚光器中拉出。
.32
LeicaDM2000
1“On/Off
2聚焦操纵 轮 3载物台就 位
”开关
1 2 3
34
Page 35
7.
启动
•选择一个中等放大倍数的物镜(
10x20x
)。
针对带有可活动聚光器头部的聚光器: 把聚光器顶端旋进去。
(用于小于
用于
10x
的物镜放大倍数,聚光器转出
LeicaDM3000
按前控制面板上相应的物镜键,旋入物镜。如果 显微镜安装有机动化聚光器,聚光器头部会根据 物镜放大倍数会自动地旋入或旋出。
•将标本插入到载物台样品夹中。
•利用调焦操纵轮聚焦样品。
32.2
)。
.3
LeicaDM2500
调焦轮
1
2亮度控制
聚光器高度 调整装置
3
视野光圈控 制器
4
”开关
5“On/off
6聚光器中 心定位 7载物台就 位
•利用亮度控制器设置光线强度(
•关小视野光圈(
)
以特殊平面出现(
33.4、34.3
•利用聚光器高度调整装置( 调节聚光器直视野光圈边缘清晰地出现。
•如果图像没有出现在视野中央( 助于两个调正螺栓 的中央。
达到此目的所需的工具磁性地附着于载
物台的下面。
.34
LeicaDM2500
聚光器高度 调整装置
1
2亮度控制 3视野光圈 4聚光器中 心定位
33.2、34.2
)直到光圈边缘出现
34a
)。
33.3
35c
( 34.4)
把聚光器移动到视野
)。
34.1
)、
),必须借
1 2 3 4
4
7
6
12 3
35
Page 36
7.
检查位相衬度光圈
启动
• 放大视野光圈到它从视野中消失(
注意:
聚光器高度调节取决于标本的厚度。 本它可能要再次进行调节。
Fig.3
a
视野光圈未聚焦,未中心定位
b
视野光圈经过调焦,但没有中心定位
c
视野光圈经过调焦和中心定位
显示在这里的直径太小
视野直径 (光)=视野直 径(观察)
d
Köhler
(
5 Köhler
照明
)
照明
a b
c d
.36
聚焦节距镜
可调节接目 镜
1
2用于固定 调焦位置的压圈
35d
)。
针对不同的标
7.3
如果你的显微镜能使用位相衬度,则适合物镜的光 圈镶嵌在聚光器内。 在工厂中光圈已经中心定位。但是,
中心定位仍应
该进行复查。
注意:
被插入聚光器 侧面的光圈滑座 用于没 有聚光器转 盘的聚光器。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进行中心定位。
注意:
当旋入一个合适的用于位相衬度的物镜时,必须选 取相应的光圈。 物镜的铭记(例如:
)
1
7位相衬度中心定位过程
.3
PH= a
在明视野
在位相 衬
b
光圈(LR)未中心定位
c
中心定位的光圈和相位圈
位相衬环
(BF)
(PH)
,LR=
PH1
光圈
位置的聚光器
位置的 聚光器
)表示相应的光圈(例如:
36
1
a b
c
2
PH
LR
Page 37
7.
转动中心定位螺丝直到暗圈
启动
36
)到观察
•在目镜的位置,嵌入聚焦望远镜(图
.
筒中。
•以最低放大倍数旋入位相衬度物镜。
•利用调焦操纵轮聚焦样品。
•通过稍微松开压圈 (
36.2
) 和移动接目镜 (
36.1
来聚焦环状结构。
•重新固定压圈。
•在聚光器上选择相应的环状光圈(光圈)。
37.c
, 则灯圈
•如过光圈和相位圈并非显示为如图
.
必须进行中心定位。
•把中心定位螺丝嵌入到聚光器(
38.1
)背部的孔
中。
(物镜中的相位环)与 稍微狭窄的亮圈(聚光器中的光圈)相连接 (
37c
)。
• 对于其它的光圈重复该进程。
• 在中心定位步骤完成之后卸下中心定位键。
聚光器棱镜的调节
7.4
如果设备是统一递送的,
则聚光器棱镜在工厂就已 经经过中心定位,但还是推荐不时地进行检查,特 别是在进行搬运后。
• 完全或部分地拉出物镜棱镜滑座(
39.1
)。
.38
光圈中心定 位(即:
中心定位键
1
UCA/P)
聚光器
1 1
.3
物镜棱镜滑 座
1
1
37
Page 38
启动
7.
• 旋入一个合适的物镜并聚焦标本。 黑色条纹应该在较亮圆形区域的中心。如果不在, 按照如下进行:
•必要时,把聚光器头部旋入。
对于物镜放大倍数小于
10x
的,聚光器顶端处于
旋出状态。
Köhler
•设置
照明
•在目镜的位置,嵌入聚焦望远镜(图
(® p.
34
)。
36
.
)到观
察筒中。
通过稍微松开压圈(
36.2
)和移动接目镜(
36.1),
一个接一个地启用聚 光器侧棱镜并聚焦望远 镜
。必须禁用补偿器,
在黑色对角线补偿条纹
换言之, 铭记必须在分析器的下面或
(40)
l 和l
/4
补偿
器必须卸下。
•确保用于光圈的右手中心定位螺丝没有向内
旋转过 度或它 可能妨 碍通过 左手键 移动棱 镜。
•向内推位于聚光 器背部的左手中心定位 键直到
它发出咔哒声表示就位,并旋转它直到条纹处 于圆圈的中心。
右手键不需要该步骤。
.40
带有恰当地中心定位补偿条纹的物镜瞳 孔。
38
Page 39
调节光源
注意
和它的镜
7.5
只有当使用
106z
灯室时才需要进行中心定位。
启动
7.
•放一张纸在载物 台上并用低到中等放大 倍数的
干物镜粗糙地聚焦纸表面。
•当使用供电设备时,供电设备应先开启。
!
决不要直视光路
!
注意
!
光源有潜在的辐射危险(耀光、紫外射线、红 外线辐射)。
针对
106z
灯室,弧的原像
(用于气体放电灯)
像是各别地聚焦并且彼此调节的。
• 把过滤系统或反射镜移入光路中。
• 打开快门并从光路中卸下任何漫射屏。
•粗略地设置视野和孔径光圈在中间位置。
•用触尖或原子笔 在纸的任何位置作一个标记,
然后把标记滑到小的照亮视野中。
•把一个空的镜鼻位置旋入光路或卸下物镜。
于是光源将在报纸上成像。 在一边注意光源的同时, 安装如下步骤调节灯泡:
.41
灯室
106z
灯泡高度调 节
1
镜像 高 度和边 线 调整
2,4
3聚焦反射 镜 5灯泡边线 调整 6换向器( 汇聚灯泡图像)
5 1 6
2
3
4
39
Page 40
启动
中心定位
7.
水银灯
Hg50 W
•在调节窗口中, 你会看到弧的原相和镜 像,这
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对称的。
•用换向器聚焦原像
41.6
)。
.4
原像,聚焦 但偏离中心
(实际上,图像未完全聚焦)
•使用灯室(
41.2、41.4
)背部的调节按钮把弧的
镜像旋转到一边或从光路中完全地旋出。
.
的聚焦图像仍可以看到(图
•使用调节按钮(
到中心面(图
侧。
•然后用调节按钮(
过反射镜
•使用调节钮 (
44
)。
•利用换向器旋钮(
41.1
4
.
3)
41.2和4
(41.3)
对其进行聚焦。
41.2和4
41.6
)和(
的想象的中心线的右侧或左
42)
41.5
)把弧的原像调
)旋转弧的镜像并通
) 使镜像与原像相对称 (图
)散焦图像直到弧的图像
和镜像不再可以辨认且图像均匀地照亮。
灯丝
.43
在目标位置 的弧的原像
(实际上,图像未完全聚焦)
.
.44
在目标位置 的弧的原像和镜像(实际上,图像未完 全聚焦)
40
Page 41
中心定位
注意
Hg10 0W和Xe75W
汞灯
•在纸上,你会看 到弧的原相和镜像,这 两者在
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对称的。
•通过换向器聚焦原像
41.6
)。
.45
弧的原图, 聚焦但未中心定位
(实际上,图像未完全聚焦)
启动
7.
•使用灯室(
41.2、41.4
)背部的调节按钮把弧的
镜像旋转到一边或从光路中完全地旋出。
.
聚焦图象仍然可见(图
•使用调节按钮(
41.1和5
45)
)把弧的原像调到中心
定位板的中间,此时弧的明亮的顶端、焦斑应
46)
稍微偏离中心定位(图
•然后,用调节旋钮(
镜像并通过反射镜(
•使用调节按钮(
4
7)。
.
称(图
.
41.2
)和(
41.3
41.2和41.4
41.4
)旋转弧的
)对其进行聚焦。
)使镜像与原像相对
弧的V字形辐射原像和镜像可能有叠加。
!
弧的
.46
在目标位置 的弧的原像
(实际上,图像未完全聚焦)
.47
在目标位置 的弧的原像和镜像(实际上,图像未 完全聚焦)
弧的光亮的顶端、焦斑,绝对不能相互照射,因为 过热会导致爆炸 的危险。
41
Page 42
启动
7.
注意:
在用了很久的灯泡中,弧的结构不再能清晰地 辨认。这时的像更像是
HG 50
灯泡的像。原像 和镜像不再能完全地重叠。此时,需要对这两个 图像都进行校准。
• 使用换向器,利用其上的旋钮(
41.6
)散焦图
像直到弧的图像和镜像不再可辨认且图像均匀 地照亮。
42
Page 43
8. 操作
8.
操作
开启
8.1
当使用气体放电灯时、外用的供电设备必须各别地 接通。
"on/off"
利用
48.1
.48
1
“On/ 2粗略聚焦 3精确调焦 4载物台就 位 5载物台锁 定螺钉 6同轴小齿 轮固定螺钉
开关接通显微镜
LeicaDM2500
、针对
”开关
Off
在相对的基座侧面)。
载物台和物体易位
8.2
延长同轴小齿轮
•要延长,需向下的拉较低的手柄(
上方的手柄(
49b.2
)重复拉。
49b.1
转矩调节
用于X和Y的转矩可通过两个有纹的圈(
49b.4
)分别地进行调节。
标准同轴小齿轮、b带有高度和转矩调节的同轴小齿轮
.49a
物体易位(Y方向)
1
2转矩调节 器(
物体易位(X方向)
3
4转矩调节 器(Y方向)
方向)
X
)。
49b.2
6
a b
4
5
3
3 2
1
1
2 3
4
1
43
Page 44
8.
聚焦操纵轮的高度调节
重新调整聚光器
操作
右手/左手操作 同轴小齿轮可 固定在两边载物 台的任意一边上 。
(
参见组装、
p.
20
要更改其所在的位置(具体哪
)。
一边),按照下列步骤:
•松开载物台前面左手边的锁紧螺钉(
48.5
)。
要的工具固定在载物台右手侧底部。
注意:
!
必须降低聚光器
!
•尽可能远地向后滑座载物台。
•松开在同轴小齿轮上的螺钉(
50.6
)并把小齿轮
拔出。
•把细调焦操纵轮 放到你打算在其上固定 同轴小
齿轮的一侧。
操纵轮由于磁性吸引而固定住。
确保按钮发出劈啪声表示就位。
把另一个调焦旋钮
缚到对侧。
8.3
聚焦
粗略调焦和精确调焦
粗略的和精确调焦操纵轮位于基座的两侧(图
.50
和51)。
51.3
扁平的细调焦操纵轮平坦的特殊设计
(图.
)使 得用户在用一个手指操作精确调焦时,能把同轴小 齿轮含在手中。因此该扁平轮应该固定在合适的侧 面。参见“载物台右手/左手操作”
• 通过粗略调焦操纵轮全幅转动移动载物台来 散焦图像
50.2、51.2
)。
•通过重新固定适 当的螺丝钉,把同轴小 齿轮紧 固到载物台的另外一侧。
•返回载物台到起动位置并重新固定锁定螺钉。
在 载物台控制器安装后,把物体导向装置一直移动 到仪器的左侧。在导向装置达到尽头时,继续旋 转直到听到“喀呖”声。
44
.50
带有刻度放 入调焦旋钮
调节转矩
1
2粗略聚焦 3精确调焦
3 2 1
Page 45
8.
注意
注意
高度调节
操作
•同时抓住右手和 左手调焦旋钮并向上或向下平 缓的推进旋钮到想要的位置。
•重新聚焦图像。
快速开关(可选)
精确调焦可以两个不同速度进行调节。 要改变速度 把左侧的调焦操纵轮向右推进或右侧的向左推进。
.51
带有扁平调 焦旋钮的聚焦操纵轮
聚焦制动
1
2粗略聚焦 3精确调焦
设置聚焦制动
可以通过锁定右手侧调焦旋钮的滚花轮,把当前位 置设置为聚焦制动。随后进行调焦就不会再超过该 位置。
设置转矩
聚焦驱动的转矩可以使用左侧调焦旋钮上的滚花轮
50.1
)进行调节。
!
确保动作不要太轻。否则,载物台可能意外地向下 滑动。
!
当调节 聚焦制动调节)时,请不要把手指放在调焦旋钮和 侧面按钮座之间(有挤伤手指的危险)。
DM3000
上的调焦旋钮(
、转矩和
1 2 3
45
Page 46
操作
按照臂长调节目镜部件
光电管中的光束分离
调节观察角
Ç
8.
8.4
镜筒
提示:
关闭任何不用的镜筒开口,否则漫射光会妨碍观测。
调节观察距离
•调节目镜的观察 距离以能看到一个合谐的全部
52)
.
图像(图
HCLVB0/4/4和HC/0/4
•针对
人类工程学镜筒,
观察角可以通过倾斜双筒观测镜来调节。
Ergotube Ergotube
(长的、可旋转) (短的、可旋转)
:0°35
°
:7.5°32.5
°
AET22
• 在 (图
EDT22
镜筒上,目镜可以延长直到30毫米
5
.
3)。
镜筒:
在观察和记录输出之间的光束分离有一个固定的预 置
50%:50%
BDT25+
)。
镜筒:
光束分离是拉一个控制条手动地设置的。
控制条 观察 相片
VIS
100% 0% 50/50 50% 50%PHOTO 0% 100%
AET22和EDT22ergotubes
•针对 过倾斜双目镜观察器在5°
5
.
调节(图
镜筒设置
.52
个人眼基线调节
刻度(毫米 ),2中间模 块*、照明:
1
3)。
46
, 观察角可以通
 32
°范围内进行
Ergomodule
1
2
.53带有AET22
镜筒单独调整
Page 47
8.
我们建议用户带有双焦点或增
带有镶嵌标线的目镜
操作
HCL2TU
镜筒:
光束分离是拉一个控制条手动地设置的。
控制条 观察 相片
VIS
100% 0%
PHOTO 0% 100%
.54
镜筒范围
HCL
双目观测镜 筒
1
2人类工程 学镜筒
额外的 可旋转
3 三筒镜 筒
4  HCL1VT0/4/4类似3,
但可调视角范围为:
5 三筒镜 筒 6
Photo
PhotoTV
HCLB0/3/4
观察角
50%/50%
HCLVB0/4/4,
°
035
ergotube
7.5°32.5
HL1T4/5/7,
HCL3TP4/5/7
适配器,带有 2出口(
安全出口
双筒、
HC/0/4
(短的)
°
带有固定分束 镜
035
°
,带有3个切换 位置
50%/50%
目镜
8.5
提示:
当佩带镜片进行显微镜使用时,目镜光圈保护装置 必须去掉或者向后折叠。
当使用显微镜工作时, 益透镜的玻璃镜。
•针对带有记录输出的可调节的镜筒
,选取100%
• 通过调节接目镜焦距标线。
• 穿过目镜聚焦物体。
• 然后,闭上一只眼并通过只调节第二个目镜聚 焦物体。
视力问题矫正
•用 右眼, 通过右目 镜对标 本进行清 晰聚焦 。
• 然后,用左眼观察同一个标本并抬升左目镜筒
1 2
3 4 5 6 7
直到物体能清晰聚焦。不要使用聚焦刻度盘。
47
Page 48
操作
的物镜是手动地旋入光路
8.
物镜
8.6
更换物镜
Leica DM2000和DM2500
的。确保镜鼻旋转台锁定就位。 对于
LeicaDM3000
助于侧面功能键进行
,该操作借助于前控制面板和借
® p.
49.
当你旋转物镜到位时,以下设定
®
5
p.
® ®
p.
p.
5
5
• 保险丝
• 孔径光圈
• 光线强度
应该进行检查。
提示
:
LeicaDM3000
对于
,光线强度在物镜更换以后会自
动调节的。
• 油浸物镜要用适当的油浸介质。
OIL
W
IMM
遵循浸油安全说明
DIN/ISO
:根据
标准仅使用光学浸油。
p.
70
)。
:水浸。
:水、甘油、油浸通用物镜。
注意
!
!
C
提示:
针对可锁定油浸物镜,通过向上推前面部分直到它 停止来锁定(大约
.2
毫米)。随后,在平稳地向右
转动之后,物镜就锁定了。
(图.55b
)。
对于带有矫正座的物镜,旋转圆形按钮来调节物镜 到玻璃盖片的厚度。
油浸物镜(旋下的)
.55a
48
油浸物镜(锁定)
.55b
Page 49
8.
按下侧面功能键可以在先前识
在基座右侧面或左侧面上的两个功
操作
8.7LeicaDM3000
功能键
前控制面板的特征是有六个用于直接选择物镜的黑 色键。带有相应物镜放大倍数的黏性标签贴在物镜 键的下面。用于物镜1的物镜键,通常也是带有最 低的放大倍数的物镜,它位于最左侧。物镜键的功 能指派在工厂中就已经进行且取决于显微镜设备。 最右侧的灰色切换键用于切换模式。
选择物镜
反复切换
带有物镜放大倍数的黏性标签
在标准模式,
56.2
)连续地顺次得到不同的物镜放大倍
能键(图
.
数。按压上 面或下 面的键 可以顺时针方向或反时针 方向旋转物镜旋转台。在基座右侧和左侧的键的功 能与标准配置完全一致。 (见侧面功能键的特殊功能
®
p.
51.)
在反复切换模式, 记 的 放 大 倍 数 间 反 复 切 换 。
teachin
模式可以很容易地按规格改制。绿色或黄
工 厂 设 置 物 镜 在
色二级管 指示电流模式和/或当前位于光路中的物 镜。
.56LeicaDM3000
前控制面板
1
2侧面功能 键
1
2
49
Page 50
操作
标准模式
8.
反复切换模式
切换键关闭。 当前的物镜指示键显示绿色。侧面功能键可用于连 续地旋入物镜。如果连续两次按下侧面功能键,一 个物镜转走同时另外一个物镜接着转进来。该物镜
在标准模式的基础上,简短的按以下切换键就可以 切换到反复切换模式。反复切换键此时显示绿色。 预先记住的放 大倍数中较低的 会被选 中且相应的 键显示绿色。第二记住的物镜的键显示淡黄。
的指示键此时会显示绿色。
反复切换 反复切换
标准模式启用且物镜1旋入 反复切换模式启用,可以在物镜2和4之间更换,物镜2旋入
50
现在可以使用侧面功能键来在两个物镜之间反复切 换。在种情况下,按侧面功能键中的哪个都有同样 作用。 当转换为另一个物镜时,色彩显 示也会 变化使得当 前使用的物镜 始终显示绿色且 另外一 个物镜显示 淡黄色。 再次按下切换键可以返回标准模式。 如果物镜键中的一个被按下,标准模式也会启用。 相应的物镜随后会旋入且记住的用于反复切换模式 的物镜保存下来。
Page 51
Techin
侧面功能键的特殊功能
时聚光
模式
按住切换键(“
togglekey
所有的键都不亮了。
”)不放。
按住切换键不放
当前设置被保留下来直到
teachin
操作
8.
模式再次被起
反复切换
模式启动
Teachin
当按住切换键不放时,通过按下要用于
toggle
模式 的两个物镜相 应的键来选定想 要用于该模式的 物 镜。这两个键就会显示黄色。
按住切换键不放
oggle
T
模式启动,物镜1和3被选中用于
Teachin
再次松开切换键。
Toggle
带有低级放大倍数的物镜旋入且相应键显示绿色
模式
toggle
模式就被启动了。
第二个物镜相应的键接着显示淡黄色。
反复切换
Teachin
模式完成
模式启用,物镜
toggle
1
旋入
借助于脚踏开关选择物镜 一个双脚踏开关可以连接到基座作为另外的一种 旋入物镜方法。连接位置在基座的背部。 左侧脚踏开关与较低的侧面功能键有相同的功能, 右侧脚踏开关相当于较靠上的侧面功能键。
如果是机动化聚光器,则物镜放大倍数 器头部自动地旋出,放大倍数
>10x
<10x
时自动地旋入。 特殊操作,聚光器头部的旋入和旋出可以分配给左 侧或右侧功能键,使得聚光器头部的位置可以由用 户设定。 功能键的重新分配必需借助于
Leica DMControl
件而且需要连接到PC。
51
Page 52
操作
8.
光源
8.8
透射光 针对
LeicaD M2000
提示:
• 利用刻度盘(
针对
LeicaD M2500
• 利用刻度盘(
针对
LeicaD M3000
•对于不同物镜,光线强度在工厂已经预置。
可以通过手轮(与
57.1
)调节亮度。
58.1
)调节亮度。
DM200057.1
该值
相似)进行更改。 新值针对各个物镜存储下来,当物镜被选中时该 值会再次自动地设置成存储的值。
刻度盘上的数字不是绝对值,但可以用来做可重复 的设置。最大值大约为
3200K
.
57LeicaDM2000
亮度控制
1
12V
,色温的标志点大约为
HIPLANxxSL
HIPLANCYxxSL
(同时发生光)物镜品系可以在不调节光线强度的情况 下更换物镜。
荧光
• 打开外电源设备上的灯。
注意
!
至少保持灯室距离墙壁、窗帘、壁纸、书及其他 易燃物体
火灾
10厘米!
!
请阅读关于供电设备的单独文献。
.5
LeicaDM2500
亮度控制
1
2视野光圈 控制器
52
1 1 2
Page 53
孔径光圈
0.6x
颜色分类聚光器
请注意
8.9
孔径光圈
( 59.3)
决定显微镜图像的分辩率、视野深 度和对照。当物镜光圈和聚光器光圈大致相同时能 得到最好的分辩率。
当孔径光圈缩小到小于物镜孔径时,分辨力减低但 对比加强。当光圈孔径缩小到小于物镜孔径的 时,分辨率的显著降低。应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发 生。
.5
用于光圈等 的长眼。
1
2彩色编码 3孔径光圈 4滤色镜夹
视野光圈调 节
5
CL/PH
聚光器
操作
8.
在偏振光显微镜检术中,孔径光圈的缩小通常导致 更多高密度着色。
孔径光圈根据观察者对图像的主观感觉进行设置, 刻度盘上的刻度只是用于可重复设置并且不代表绝 对的光圈值。
(59.2)
聚光器 换物镜时, 一个合适的孔径光圈(相当于物镜侧光圈的
上的色斑相应于物镜的彩色环。当更
通过设置孔径光圈以相配色斑可以得到
)。
2/3
在照明灯路径上的孔径光圈不是用于设置图像亮度 的。只有旋转亮度调整旋钮或中性密度滤光片才能 用于此目的。
1 2
3
物镜中的 孔径光圈通常是 完全地打开的.由于关小 光圈引起的图像亮度减小会导致:
更大的视野深度; 较小的盖片灵敏度,
4
5
暗视野适应性,
对照变化。
53
Page 54
操作
8.
视野光圈
8.10
视野光圈 (
58.2、59.5
) 保护标本免受不必要的加热, 并使所有成象不需要的光远离物体以得到更好的相 衬。因此,该光圈只打开到足以照亮要观察或摄影 的物体视野。放大倍数的变化要始终必需与视野光 圈相配。
54
Page 55
9. 对照方法
对照方法
Köhler
9.1
透射光
物镜放大倍数
CL/PH和CLP/PH
用。 当使用扩散器滑动器*时、 用,但使用偏光时不能使用。
2.5x
聚光器可以从4x放大倍数起单独使
2.5x
放大倍数也可以使
9.
透镜最多用于 照明不再能获得!
Achr.Apl.0.9(P)
用。 聚光器头部转出时, 器情况下也可以用;当头部旋入时,必需有扩散器 (最大的物镜视场直径22)。
20x
的物镜放大倍数。精确的
聚光器也能单独从4x放大倍数启
2.5x
物镜放大倍数在没有扩散
提示:
带有物镜小于 器。
UCL和UCLP
带有物镜小于 镜(扩散器)。 当使用附加适配透镜*(在聚光器转盘里)时, X放大倍数也可以使用。 在使用附加适配透镜之前,利用设置
®
p.34)4x或10x
打开孔径光圈到最大并缩小视野光圈。 如果弧形晕映,需中心定位透镜: 度把两个中心 定位键嵌入聚光 器并进 行调节直到 不平衡的晕映消失。取下中心定位键并打开视野光 圈。
10x的LeicaDM2500
聚光器也可以单独从4x放大倍数起用。
10x的LeicaDM2500
物镜。 转到
需要扩散器滑动
需要附加适配透
Köhler
2.5x
物镜, 启用透镜,
从背面成一定角
2.5
照明
LeicaDM2500
UCA/P和Achr.Apl.0.9(P)
大倍数启用。物镜放大倍数 部旋下且
106z
使用 灯泡:
(有关控制器的信息,请参见
•旋入聚光器头部并变换到
•通过聚焦换向器在视野中显示灯丝为一个正方 形。
•根据物镜中心定位图像。
物镜放大倍数
以上时旋上。
10x
灯室改善照明。执行下列步骤以中心定位
1.25x*和1.6 x
聚光器也能单独从
1.25x到5x
p.39
1.25x
时聚光器头
):
物镜。
1.25x
55
Page 56
9.
对照方法
Leica
1.6x和2.5x
CL/PH或CLP/PH,UCL或UCLP
放大倍数
聚光器下也可用, 只是聚光器需完全地移到一边。 随后视野光圈取代孔 径光圈的功能。
提示:
如果显微镜装备有偏光,当使用其它的相衬法时, 分析器和偏光 器以及λ平台补 偿器都 必须卸下或 旋到一边。
明视野
9.1.1
•如果有聚光器转盘:定位聚光器转盘到
位并且要听到“滴答”的响声。
BF
•如果有光圈滑座:把它从聚光器中拉出。
.60
滤色镜夹
仅用于
LeicaDM2000/3000
于 附着到 显 微 镜底部 的 滤器盒
DM2000/3000
位置或1个位置用于 附着到 显微镜底部的滤色镜夹
:用
DLF
:带有 2 个
•如果有荧光发光器,把它切换到空位置或过滤
系统A。
•插入一个透射光标本。
•把一适当物镜旋转入位。
• 可活动聚光器头部:
对于物镜放大倍数小于
10x
的,聚光器头部处
于旋出状态。
•使用聚焦刻度盘聚焦图像并设置亮度。
Köhler
•检查
(®p.
•使用可用的合适的透射光过滤器(图
照明以得到最理想的视野光圈设置
34
)。
60
.
)。
56
可用螺丝钉附着在聚光器 上的滤色镜夹
仅用于
LeicaDM2500
LH107/2
在基座和 的带有滤色镜夹的 适配 器
之间
Page 57
9.
对照方法
暗视野
提示
9.1.2
位相衬度
• 插入一个透射光标本。
• 把一适当物镜旋转入位。
适合位相衬的物镜铭
记有PH。
• 使用聚焦刻度盘聚焦图像并设置亮度。
Köhler
• 检查
照明以得到最理想的视野光圈设
34
(®p.
)。
• 完全地打开孔径光圈(PH位置)。
•聚光器
UCL/UCLP和UCA/P:
根据聚光器转盘上的物镜设置光圈。 例如:光圈
聚光器
ACHR.0.9(P
1
属用于铭记有
CL/PH,CLP/PH和APL
PH1
):
的物镜。
使用光圈滑座。
9.1.3
•插入一个透射光标本。
•把一适当物镜旋转入位。
•使用聚焦刻度盘聚焦图像并设置亮度。
•聚光器
UCA/P和UCL
把聚光器转盘转到BF位置并使其发出咔哒声表 示就位。
CL/PH,CLP/PH和APL
聚光器
ACHR.0.9(P
):
向外拉DF光圈滑座直到不能再拉动。
(®p.
•检查
Köhler
照明
34
)。
•完全地打开孔径光圈(PH位置)。
•聚光器
UCA/P和UCL
把聚光器转盘转到DF位置并使其发出咔哒声表 示就位。
CL/PH,CLP/PH和APL
聚光器
ACHR.0.9(P
):
向内嵌入DF光圈滑座直到不能再推进。
UCL/UCLP和UCA/P
聚光器
(®p.
36)
示:
:光圈必须在中心
UCL/UCLP和UCA/P:DF
聚光器
(®p.
36)
光环必须在中心
57
Page 58
9.
对照方法
DM2000、DM2500和DM3000
聚光器(图
DF
聚光器的应用可能性取决于使用的物镜的光圈。
61
.
)。
还有特殊的暗视野
对于带有内置可变光圈的物镜,该光圈可以采用。
偏光
9.1.5
•必要时把λ平台补偿器的λ平台旋出。
•嵌入一个标本并旋转合适的物镜入位。
DF
聚光器 最大
物镜光圈
D0.800.95 0.75 D1.201.44OIL 1.10
倾斜照明
9.1.4
•首先调节透射光暗视野。
•要获得一个浮雕样相衬:
聚光器
UCA/P:
稍微地把聚光器转盘从DF位置旋出。
CL/PH,CLP/PH和APL
聚光器
ACHR.0.9(P
):
把DF滑座一部分推入到DF位置。
.61
暗视野聚光 器
上半部(
1
2下半部 3方向销 4上半部( 油浸)
DRY
•聚焦图像并设置
Köhler
照明
(®p.
31
)。
•把分析器插入基 座的左侧面直到它发出 咔哒声 入位(图
当使用
64
)。T铭记l必须在基座底面
.
Pol
中间镜筒*时:接通分析器
.
• 带标签侧面向上的把偏光器推进较靠下的孔 中。
.63
分析器/ 偏光器
分析器长眼
1
2偏光器座
a b
1
58
1
2
3
4
2
Page 59
注意
对照方法
旋转 偏光器 直到在 目镜观 察到极限消光 位
!
!
使用偏光器时,带有标签的侧面要始终面向上, 否则内 置防热 过滤器就 起不到作 用且特殊的偏 光器也不起作用(脱色!)。
9.
差别干涉相衬
9.1.6
• 嵌入一个标本,旋转合适的物镜入位并聚焦 图像。
•旋转
UCA/P
聚光器中的转盘到明视野位置。
•使偏光器和分析器成交叉位直到它们达到最大 量暗度。
• 卸下物体或找到标本的一个空区。
• 把分析器推入基座直到发出第二个响声或接 通模块。
• 从光路中移出补偿器。
6
.
3)。
(图
• 用固定螺钉固定该交叉位置。
•必要时: 把长l或
l/4
补偿器嵌入内置于聚光器座的滤
色镜夹中,并向左旋转大致到停止位置。
CLP/PH
把l或
聚光器
其他方法:
4x20
聚光器:
l/4
补偿器嵌入到聚光器侧面的长眼中。
UCLP和UCA/P
旋转 聚光器转盘到l或
l/4
位置。
毫米补偿器可以推进补偿器长眼中。
•如果有荧光发光器,把它切换到空位置或过滤 系统A。
•把物镜棱镜滑座从镜筒槽中拉出。
•精确设置
Köhler
照明
(®p.
34
)。
•卸下物体或在标本上找到一个空区。
•使偏光器和分析 器成交叉位直到它们达 到最大 暗度,如在
.6
当通过聚焦望远镜或勃氏镜, 大孔径
a
精确地交叉,b非精确地交叉
Pos. a
DIC
适用于
9.1.5
偏光中所述。
Pol
物镜观察时交叉偏光器
如果在聚光器或物镜中有变形不能设置,
和偏光相衬。
Pos. b
59
Page 60
9.
对照方法
ICT/P
偏光器
把位于聚光器底面的偏光器旋入光路中。
*:
确保在偏光器前
面的红色指标点与0相对应。
6
4)到镜筒槽中。代码字
•插入物镜棱镜滑座(图
.
母,例如:D,必须与铭记在物镜上的代码字母相 对应。代码字母后面的数字只不过是叙述一个变 量,例如:
D1=
也适用于光瞳位置D。
•选择与 物 镜放大倍数 相 对 应 的聚光器侧 面 棱
镜,例如:
64.1
•使用
pos.20/40用于20x和40x
)物镜棱镜滑座上的
滚花轮细调
物镜。
•相衬可以通过孔径光圈或
60
/4
补偿器更进一步
l
1
.64
细调
物镜棱镜滑 座
1
Page 61
对照方法
荧光
9.2
•嵌入合适的标本并旋转适当的物镜到位。
•如果合适,在透射光下从头聚焦图像。
•打开外部过度设备的入射光源。
•打开快门。
•选择合适的荧光过滤器筒。
•如果有放大倍数变换器,切换它到因子1x。
9.
•如果没有红色干扰背景,分离
BG38
过滤器。
是,始终要启用过滤器用于摄影。
•打开孔径光圈。
•打开视野光圈直到整个视野正好被照亮。
必要时中心定位视野光圈。
.6
带有过滤块变换器、快门、
、视野 和孔径 光圈 的荧光 发光器
BG38
61
Page 62
10.
显微镜度量
10. 显微镜度量
线性测量
10.1
长度测量需要以下工具:
在目镜中带有刻度的 刻度板或带有幻灯片覆
盖仪器的 性测量目镜
用于校准的分级测微计。
HC FSA25 PE
镜筒或一个数码线
提示:
记住要把额外的放大倍数值考虑在内!我们强烈推 进单独地校准各个物镜,而不是通过另一个物镜的 测微器分划值来推断一个物镜的校准。
测微器分划值
在度量之前, 必须知道物镜目镜联合的测微器分划 值,即:标本中的距离相当于使用的刻度板上的标 度的长度。
校准:
•通过旋转目镜并 调节两个刻度放入零刻 度到相 同高度, 校对载物台测微计和刻度板相互平行。
•读出载物台测微 计上的多少刻度相当于 显微镜 刻度(刻度板)上的多少刻度。
•这两个价值相除。
值。
例如: 如果 载物 台测 微计的 测微器分划值就是 低物镜放大倍数,度量刻度中可能只有一 部分能进行 校准。
结果就是刚才使用的测微计的
毫米 相当 于度 量刻 度的50标度 ,
1.220
1.220:50毫米=0.0244毫米=24.4
微米。 极
如果目镜完全推进镜筒中,可能出现测量误差。
特别大物体设备也用游标 测量;要测量的距离可以由x和y度量值来计算。
( 0.1
毫米)在载物台上
62
Page 63
10.
显微镜度量
厚度测量
10.2
原则上,如果物体的上下边缘都可以清晰地聚焦就 可以进行厚度测量。载物台高度调节的差别(细调 焦旋钮:两个标度之间的距离
= ca.1 mm
)针对透 射光物体给出一个值,该值由于物体或浸油的折射 率(被变焦了)而被扭曲。在透射光祥细测量的物体 的真实厚度可以由载物台竖直方向的移动
(空气
i
n
和在盖玻片和物镜
0
=1).
(聚焦差别),物体的折射率 之间的介质的折射率
n
d'
给出
d=d'xn0/n
例如:
一个薄磨光标本的上下表面已经同一个干型物镜聚
n=1.0)
焦( 标度读数:
d'=18x1=18
由此
,机动精调驱动(标度间隔
9.0和27.0
毫米。
=1
毫米)的
物体细节的折射率是:
n=1.5
假设
厚度
d=18X1X1.5=27微米.
物体标记物
物体标记物代替物镜旋入。当旋转时,一个菱形降 低到盖片或物体表面,在这里可变半径的圆圈可以 划痕下来以标记物体。
i
.6
在目镜中的刻度板的刻度(左侧) 和载物台测微计的图像(右侧)
63
Page 64
10.
显微镜度量
假性痛风的辨别
(
10.3痛风/
使用λ平台补偿器是进行此检测的一个先决条件。 组装→
p.
31
定向λ平台补偿器
67
)。
•把λ平台补偿器从光路中旋出(图
.
•使λ平台补偿器 和分析器成交叉位置知 道它们
®
59
p.
达到最大的暗度(偏光
)。
•固定该交叉位置,固定由在侧面的固定螺钉完
(67.2)
•再次旋入λ平台。
.6
λ平台补偿 器转出
方向操持
1
2固定螺钉
以下部分解释痛风/假性痛风辨别的基本程序。 该检 测利用 尿酸盐的负双折射 和焦磷 酸盐的正 双折射才能进行。无论是痛风(尿酸一钠),还是 假性痛风(焦磷酸钙)结晶都趋向是针状的。尽 管如此,许多结晶可能是破碎的和/或无规律的。 要做此检测,必须找到至少一个定向在与方向操 持同一轴的完好的结晶和一个与轴垂直的。
步骤
为保证测试正确地进行,应该使用已知尿酸一钠 结晶载玻片。
•推荐使用
40x
物镜。
• 把λ平台中光路上旋出。
.67
)。
•放置载 玻 片在载物台 上 并 对 结晶进行清 晰 聚
不管方位如何,针状的结晶会出现白色。
焦。
64
•旋入λ平台并使方向操持(
在操持方向较长的结晶将出现黄色,且与操持
置。
方向垂直的将出现蓝色(图
2
°
90
1
67.1
)在其最左的位
.68
)。
Page 65
10.
显微镜度量
•把方向操持移动到其最右侧位置。
结晶应该是蓝色,且垂线的为黄色(图
68
)。
此时,水平
.
•一定在各个位置 同方向操持测试结晶以 保证阳
性鉴定。
.68
痛风的 鉴定
痛风测试
结晶
黄色
结晶蓝
以下步骤用于鉴定假性痛风:
假性痛风检测与痛风检测相同。但是,颜色变化 与痛风的相反。也就是:操持在最左边时,水平 结晶是蓝色且垂直方向是黄色,而且反过来右侧 面的指标也如此(图
图。
69
假性痛风 的鉴定
.69
)。
假性痛风测试
结晶
蓝色 结晶黄色
左侧
结晶蓝
结晶黄
操持右
操持左
结晶
黄色 结晶
蓝色
操持右
65
Page 66
11.
( DM2500)
故障检修
11. 故障检修
问题 原因/补救
基座
显微镜无应答。 确定电压符合要求。
确保基座连接到供给电源。 检查电缆联接。
检查保险丝是否损坏的,必要时更换保险丝(→
p.
71
)。
照明
图像完全黑暗。
图像光照不均衡或非均匀。 把所有不需要过滤器从光路移开。
照明“闪烁”。
透射光:
)。
灯室)(→
)。
107/2
灯室
p.39ff
确保在内 置透射光照明或 中的灯泡没有缺陷。 灯泡更换→ 荧光: 打开快门(→ 确保灯泡连接到供给电源而且它们没有缺陷。 灯泡更换→ 通知服务人员并让服务人员检查供电设备的保险 丝。
中心定位灯泡( 灯泡(→
确保供给电源没有松动连接。 更换旧灯泡(→
p.
p.26
p.24ff
24
p.
106z
)。
61
p.24ff
)。
更换旧
66
Page 67
11.
暗视野
利用物镜上的可变
清洁标本和相邻透
故障检修
问题
荧光:在刚接通时灯泡没有立即照亮。
明视野
标本不能聚集。
没有明确的DF相衬可用。
原因/补救
外部电源必须重复地接通。 热的汞灯泡应该冷却下来后再开启。
使用正确的浸油。 盖玻片向上放置标本。 确保盖玻片厚度正确且适宜于物镜上的指示。
确保有DF物镜在使用。 物镜孔径设置太高 (最大值
0.75/1.10).
必要时, 光圈减低物镜孔径。 检查聚光器的中心定位。 完全打开孔径光圈。
图像光照不均衡或非均匀。
讨厌的漫射光。
放大倍数太小。使用一个较高的放大倍数。
(→p71)
67
Page 68
11.
位相衬度
偏光
透射光干涉相衬
故障检修
问题 原因/补救
没有位相衬度可用。
没有 偏光相衬可用。
没有透射光干涉相衬可用
标本太厚,太薄或着色过重。 载体介质和标本的屈折度吻合,结果没有相位突 变。 盖玻片未水平地放置。检查右侧光圈
(→p.
5
检查光圈的中心定位
7)。
p.36f
)。
检查聚光器的中心定位。 完全打开孔径光圈。
• 使偏光器和分析器成交叉位直到它们达到最大 暗度。
p.
(没有标本)(→
59
)。
标本太厚或太薄。 包埋介质或标本是双重折射物。 转动标本。标 本 和包埋介质的折射率差别不是很大。
盖玻片太厚。
p.
检查右侧聚光器棱镜(→
59
)。
检查聚光器
棱镜的中心定位
p.3
(→
• 设置
7)。
Köhler
照明(→
p.
34
)。
• 使偏光器和分析器成交叉位直到它们达到最大 暗度。 (没有标本)
(→p.
59
)。
68
Page 69
问题 原因/补救
嵌入新
荧光
图像完全黑暗(没有荧光)。
打开快门(→ 检查抗原抗体联合。I嵌入新灯泡(→
26ff
)。
p.
61
)。
11.
故障检修
p.
荧光太弱。 中心定位灯泡 (→
p. 26ff
灯泡(→
)。
p.39ff)
69
Page 70
显微镜护理
注意
清洁带外套部分
提示
注意
注意
12.
12. 显微镜护理
!
12.2
清洁
在执行清洁和维护工作之前拔下供给电源 保护电器部件免遭湿气
在温暖和温湿气候带的显微镜需要特别的护理以 免真菌污染。
在每次使用之后显微镜都应进行整洁,并且显微镜 光学器件应该绝对保持清洁。
12.1
防尘罩
为防止灰尘,在每次使用之后用防尘罩盖上显微镜和
灯泡冷却后再把防尘罩盖在基座上。防尘罩不 耐热。此外,还可能出现冷凝水。
!
!
!
注意:
!
残余纤维和灰尘可能产生有害的背景荧光。
可用软刷或不起毛的棉布清除灰尘和松散杂质。
粘附污垢可以利用市场上常见的水溶液、汽油或酒精 进行清洁。关于清洁带外套部分,可以使用一块浸 润有以上物质之一的亚麻布或油布。
!
丙酮、 二甲苯或含硝基稀释物可能损坏显微镜, 因此不能使用。
首先在设备不易看到区域测试未明组成的清洁液。 确保带外套或塑性表面不被褪色或腐蚀。
70
Page 71
清洁玻璃表面
用纤细的、干燥且不起毛的刷,通过用吹风袋或真
注意
更换保险丝
注意
空抽吸吹气,清除玻璃表面的灰尘。
除去浸油
注意
!
⒓显微镜护理
用蒸馏水湿润过的干净布小心的除去玻璃表面的顽 固污垢。如果污垢仍然不能除去,使用纯酒精、氯 仿或汽油进行清除。
清洁物镜
注意
!
在清洁期间,物镜不能进行拆卸。如果内表面出 现损坏, 该物镜必须送到你当地的 行修理。我同时建议不要清洁目镜的内表面。
物镜的前透镜应按照“清洁玻璃表面”所描写的进 行清洁。 上方的透镜可用一个抽气泵吹洗进行清洁。
Leica
经销商进
遵循浸油安全说明!首先, 用清洁 棉布擦去 浸油
然后再 沾上乙醇 擦拭多次 。
操持酸和碱
12.3
使用酸或其它活性化学制剂进行的检验,一定要特 别小心。
!
绝对不允许
12.4
在基座背部的保险丝模块(图 卸下。 保险丝资料
订购编
光学器件和机械部件与化学制剂相
.7
)可以用尖锐物体
®
p.
8
®
P72)
,
.70
保险丝模块
!
除这里所列的类型和额定电流的保险丝外,决 不能使用其他任何保险丝作为替代物。不许使 用由小段连 接 成 的 保 险丝或桥接保险丝 夹 持 器。保险丝使用不正确可能导致火灾。
71
Page 72
⒔最重要的损耗和备件
⒔最重要的损耗和备件
.
订购编号
产品编号
.
名称 用途
更换用灯泡
1150 03 19 1150 09 74 1150 01 37 1110 00138 1150 03 21
1150 01 39
用于未使用物镜塞孔的螺帽
020422.570000
用于
HCPLAN
021500.017005      HCPLAN 021264.520018      HCPLAN 021264.52001
符合
DIN/ISO
1151 37 87           10 1151 35 22 100 1151 37 88          500
保险丝
1182 63 65         F3 ,15 A  250V
卤素灯泡
12V3 0W
卤素灯泡
12V1 00 W            107/2
高压水银灯头
高压水银灯头
高压水银灯头
/2)
103W
高压氙灯灯头
M25
螺帽
目镜的更换用目镜环(保护光圈
国际标准的浸油,无荧光
目镜环 目镜环
HCPLAN
毫升 油性和 毫升 带有油性聚 光器头部 毫升
50W            106z 100W           106 z 100W            106z
75W            106z
)
目镜环
内置照明
灯室
灯室
灯室
灯室
灯室
物镜旋转台
10x/25
目镜
10x/22
目镜
10x/20
目镜
物镜
IM M
用于显微镜基座的保险丝
72
Page 73
⒕加载组件
14.1
安装过滤器盒
(透射光)
•取下镜筒和中间系统。
•将镜座倒置,松开底部的固定螺钉并卸下底板。
⒕加载组件
14.2
装备聚光器转盘
•向上旋转载物台并降低聚光器。
•取下聚光器。
因此要松开聚光器固定螺钉。
•把过滤器嵌入到半圆的座中。
固定次序做。
•把过滤器盒向后放进去。
. 71
用于
LeicaDM2500
的过滤 器盒(透射光)
这些不必按照某个
UCL/UCLP
聚光器
•完全地取下螺丝钉(
72.1).
•向后旋转中心定位螺丝直到光圈、
聚光器
2.5x
UCL
可嵌入。
补偿器 或透镜*
l和l/4
( =BF)
和透镜* 最大的 孔用于明 视野观察 用于光 圈或
2.5x
.72
用于聚光器 转盘的固定螺丝
1
/4
补偿器*
l和l
,稍微 较小的
1
73
Page 74
⒕加载组件
请注意
聚光器
注意:
如果你使用一个较小孔用于明视野,不能使用最大 的照明光圈。
字母(例如:
DF、PH1...,
)必须面
l
向上
l和l/4
补偿 器必须以准确的方向嵌入:凹口必须对准转盘的中 心!组件的字母应该与相反的位置 (界转盘的外缘) 的标记相对应。
• 固定中心定位螺丝直到组件基本在孔的中心。
.7
聚光器转 盘
UCL
聚光器转盘
1
2光圈或 3中心定位 螺丝 4轴
中心定位键
5
l或l/4
2.5X...20
l或l/4
platte
附加镜头
补偿器
!
在把转盘安装到聚光器里以前,一定要确保没有任 何中心定位螺丝在侧面突出来。
•用轴螺丝钉拴紧 聚光器转盘,检查转盘 能适当
360
地旋转
°。
•用聚光器固定螺钉固定聚光器。
UCA/P
•旋开转盘的固定螺钉。
固定螺丝位于聚光器的下
方,且要完全地旋出。
•向后旋转中心定位螺丝直到光圈、 和透镜*
最大的 孔用于明 视野观察 用于光 圈或
2.5x
可嵌入。
l和l/4
( =BF)
补偿器 或透镜*
补偿器*
l和l/4
,稍微 较小的
2.5x
注意:
如果你使用一个较小孔用于明视野,
就不能使用最
大的照明光圈。
74
字母(例如:DF、
PH1...,
l
)必须面向上,
l或l/
4
补 偿器必须以准确的方向嵌入:凹口必须对准转盘的 中心!组件的字母应该与相反位置(转盘的外缘) 的标记相对应。
Page 75
DIC
请注意
在把转盘安装到聚光器里以前
注意
嵌入 安装以下所述嵌入棱镜
聚光器棱镜:
K2,K
等到大孔中:
3
• 稍微向后旋转中心定位螺丝。
m
• 棱镜标签向上,名字
K2,...
孔边缘的点。
必须靠近标记在
2
⒕加载组件
!
,一定要确保没有任
何中心定位螺丝在侧面突出来。
•用螺丝钉拴紧聚光器转盘,检查转盘是否能
正确地旋转
360
°。
如果嵌入的棱镜旋转 相衬)就不能启用
•在棱镜下面的
2
个凸起锁必须刚好进入导向槽
180
°,则
(透射光干涉
ICT
!
•稍微旋入中心定位螺丝, 检查所有棱镜可在操作 下正确地移动且接近孔的下边缘。
根据光圈或棱镜
另外一侧)
在对侧光滑区(也就是
粘上自粘标签
旋转轴的
• 用聚光器固定螺钉固定聚光器。
.74
光圈“
1
2用于大孔 的光圈“
a,b DIC
4用于 5棱镜座上 的标记“K” 6用于棱镜 的导向槽 7黏性标签 8中心定位 螺丝 9可旋转轴
10
聚光器转 盘
UCA/P
small、PH
聚光器棱镜
聚光器棱 镜组装的标志
DIC
补 偿器
l或l/4
large
75
Page 76
索引
⒖索引
附加适配透镜 调节光源 聚光器棱镜的调节 周围条件
分析器27、
孔径光圈
辅助聚光透镜
光束分离
BG3855
明视野
亮度
照相机
护理 更换保险丝 更换物镜
检查位相衬度光圈
清洁 粗略调焦 粗略聚焦 同轴小齿轮17、 颜色分类聚光器 补偿器 聚光器11、 聚光器中心定位 聚光器转盘 聚光器头部31、 聚光器高度调整装置19、 聚光器座 聚光器棱镜
连接到供给电源
相衬法 矫正座 交叉位
49
36
34
15
52
47
LS19
43
50
46
28
70
65
45
33
64
44 41
40
47
53
19
32
67
50
19
28
30 10 45 53
32
51
暗视场 暗视野聚光器
DIC棱镜28
差别干 涉相衬 扩散器滑动器
过滤器盒
DLF
防尘罩
电学方面安全8
Ergolift29
Ergomodule29
目镜部件 目镜20、
视野光圈47、
过滤器筒 滤色镜夹27、47、 过滤器盒 细调焦 精确调焦 荧光
荧光发光器 荧光旋转台转盘
聚焦手轮 聚焦制动 聚焦 聚焦望远镜 聚焦操纵轮 脚踏开关33、 前控制面板17、23、 功能键17、33、49、
保险丝
气体放电灯23、24、 痛风/假性痛风
52
53
55
50
64
43
44
48
26,55
50
67
44
41
55
23
26
44
42
41
33 41
51
66
25
58
51
49
聚焦操纵轮的高度调节
水银灯
44 15 21
照明
31
53
应用套装
46
56
40
57
1.25x2.5x49
10
45
52
水银灯泡
37
48
66
58
13
34 51
56
49
Hg100W和Xe75W
Hg50灯头24
Hg50W
ICT/P偏光器54 鉴定单23
油浸物镜45、 浸油45、65、
镶嵌标线 安装位置 内置照明 界面
13
Köhler
λ平台52、
λ平台补偿器28、 灯室
21
LAS13
Leica
光线强度 光圈
51
光圈中心定位
光圈滑座33、 光源
46
线性测量
放大倍数变换器29 测微器分划值
物体易位 刻号器 物镜更换键17、 物镜放大倍数 物镜棱镜滑座34、53、
物镜旋转台
物镜20、 倾斜照明
41
38
54
76
Page 77
索引
PC连接33
位相衬度
51
位相衬度光圈
Pol
中间镜筒27、 偏光 偏光器27、 偏光器 偏光器座
更换用灯泡
更换灯泡
右手/左手操作
安全备忘录8 快门 软件13、33、
规格8
样品夹
转速开关
载物台17、 标准模式49、 供电设备23、
测试模式49、 厚度测量
TL
分析器 长眼 切换键17、 反复切换模式49、 转矩40、 描绘装置 透射光 透射光过滤器 透射光照明 搬运 镜筒效率 镜筒范围 镜筒20、
33
52
52
ICT/P60
27
66
21
55
51
17
42
40
50
40
51
57
27
49
42
30
49
50
21
16
46 44
43
52
41
50
观察角
43
观察附属装置 观察距离
43
视力问题
44
Xe75灯头24
29
77
Page 78
合格声明
http://ww
.light
oscop
y
http://ww
.light
oscop
y
http://ww
.light
oscop
y
EU
⒗ EU合格声明
下载地址:
DM2000:
.com/down_cedeclaration_dm2000
.com/down_cedeclaration_dm2500
.com/down_cedeclaration_dm3000
DM2500:
DM3000:
w
micr
w
micr
w
micr
78
Page 79
Leica DM2000 Leica DM2500 Leica DM3000
Operating Manual
Bedienungsanleitung
Mode d’emploi
Page 80
Published May 2005 by: Herausgegeben Mai 2005 von: Publié en mai 2005 par:
Leica Microsystems Wetzlar GmbH Ernst-Leitz-Straße D-35578 Wetzlar (Germany)
Responsible for contents: Verantwortlich für den Inhalt: Responsable du contenu rédactionnel: Dr. Jasna Röth, Peter Schmitt (Clinical Microscopy, Product Management) (Clinical Microscopy, Produktmanagement) (Clinical Microscopy, Product Management) Holger Grasse (Safety Officer according to MPG §30) (Sicherheitsbeauftragter nach MPG §30) (responsable de la sécurité conformément à la loi relative aux dispositifs médicaux, § 30) In case of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the hotline: Bei Fragen wenden Sie sich bitte an die Hotline: Pour toute question, contacter notre service d’assistance téléphonique :
Phone +49(0)6441-292286 Fax +49(0)6441-292255 E-mail: MQM-Hotline@leica-microsystems.com
Page 81
Leica DM2000 Leica DM2500 Leica DM3000
Operating Manual
Page 82
Copyrights
Copyrights
All rights to this documentation are held by Leica Microsystems Wetzlar GmbH. Reproduc­tion of text or illustrations (in whole or in part) by print, photocopy, microfilm or other method (in­cluding electronic systems) is not allowed with­out express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Leica Microsystems Wetzlar GmbH.
The instructions contained in the following documentation reflect state-of-the-art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standards. We have com­piled the texts and illustrations as accurately as possible. Nevertheless, no liability of any kind may be assumed for the accuracy of this manu­al’s contents. Still, we are always grateful for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regarding potential mistakes within this documentation.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manual is subject to modifi­cation at any time and without notification.
4
Page 83
Contents
Contents
1. Important Notes about this Manual ...... 6
2. Intended Purpose of Microscopes ........ 7
3. Safety Notes ............................................... 8
3.1 General Safety Notes ............................... 8
3.2 Electrical Safety ........................................ 8
4. Overview of the Instrument .................... 10
5. Unpacking the Microscope .................... 18
6. Assembling the Microscope .................. 20
6.1 Stage ............................................................ 20
6.2 Condenser ................................................... 22
6.3 Tube and Eyepieces .................................. 23
6.4 Objectives ................................................... 23
6.5 Light Source - Transmitted Light Axis ... 24
6.6 Components for Fluorescence
Applications................................................ 26
6.6.1 Fluorescence Illuminator .............. 26
6.6.2 106 z Lamp Housing ........................ 26
6.6.3 Equipping the
Fluorescence Turret Disk .............. 29
6.7 Analyzer and Polarizer ............................ 30
6.8 Lambda Plate Compensator .................... 31
6.9 DIC Prisms .................................................. 31
6.10 Optional Accessories ............................... 31
6.11 Connection to the Power Supply............ 33
7. Start-up ........................................................ 34
7.1 Switching on the Microscope ................. 34
7.2 Köhler Illumination .................................... 34
7.3 Checking Phase Contrast Rings ............. 36
7.4 Adjustment of Condenser Prisms ........... 37
7.5 Adjusting the Light Sources .................... 38
8. Operation .................................................... 43
8.1 Switching on ............................................... 43
8.2 Stages and Object Displacement ........... 43
8.3 Focusing ...................................................... 44
8.4 Tubes............................................................ 46
8.5 Eyepieces .................................................... 47
8.6 Objectives ................................................... 48
8.7 The function keys for Leica DM3000 ..... 49
8.8 Light Sources ............................................. 52
8.9 Aperture Diaphragm ................................. 53
8.10 Field Diaphragm ......................................... 54
9. Contrasting Methods ................................ 55
9.1 Transmitted Light ....................................... 55
9.1.1 Brightfield ......................................... 56
9.1.2 Phase Contrast ................................ 57
9.1.3 Darkfield ........................................... 57
9.1.4 Oblique Illumination ....................... 58
9.1.5 Polarization ...................................... 58
9.1.6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 59
9.2 Fluorescence .............................................. 61
10. Measurements with the Microscope ... 62
10.1 Linear Measurements .............................. 62
10.2 Thickness Measurements ....................... 63
10.3 Differentiation of Gout / Pseudo Gout ... 64
11. Tr oubleshooting......................................... 66
12. Care of the Microscope ........................... 70
12.1 Dust Cover .................................................. 70
12.2 Cleaning....................................................... 70
12.3 Handling Acids and Bases ...................... 71
12.4 Changing Fuses.......................................... 71
13. Essential Wear and Spare Parts ............ 72
14. Retrofitting Components .......................... 73
14.1 Fitting the Filter Magazine
(Transmitted Light) .................................... 73
14.2 Equipping the Condenser Disc................ 73
15. Index ............................................................ 76
16. EU Declaration of Conformity ................. 78
5
Page 84
1. Important Notes about this Manual
1. Important Notes about this Manual
Caution!
This operating manual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microscope, and must be read carefully before the microscope is assem­bled, put into operation or used.
Text symbols, pictograms and their meanings:
(1.2)
p. 20
This operating manual contains important in­structions and information for the operational safety and maintenance of the microscope and accessories. Therefore, it must be kept and taken care of.
Numbers in parentheses, such as "(1.2)", corre­spond to illustrations (in the example, Figure 1, Item 2).
Numbers with pointer arrows (for example p. 20), point to a certain page of this manual.
Caution! Special safety instructions within this manual are indicated with the triangle sym­bol shown here, and have a gray back­ground.
Caution! The microscope and accessories can
!
*
6
be damaged when operated incorrectly.
Explanatory note.
Item not contained in all configurations.
Page 85
2. Intended Purpose of Microscopes
2. Intended Purpose of Microscopes
The Leica DM2000, DM2500 and DM3000 micro­scopes, to which this user manual belongs, are designed for biological routine and research ap­plications. This includes the examination of samples taken from the human body with a view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physiological or pathological states or 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or to determine the safety and compatibility with potential recipients, or to monitor therapeutic measures.
All the above-named microscopes comply with the Council Directive 98/79/EEC concerning in vitro diagnostics. They also conform to the Council Directives 73/23/EEC concerning electri­cal apparatus and 89/336/EEC concerning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for use in an industrial environment.
The manufacturer assumes no liability for damage caused by, or any risks arising from using the microscopes for other purposes than those for which they are intended or not using them within the specifications of Leica Microsystems Wetzlar GmbH. In such cases the conformity declaration shall cease to be valid.
These (IVD) devices are not intended for use in the patient environment defined by DIN VDE 0100-710. Neither are they intended for combining with medical devices according to EN 60601-1. If a microscope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a medical device according to EN 60601-1, the requirements defined in EN 60601-1-1 shall apply.
Caution!
Caution!
7
Page 86
3. Safety Notes
3. Safety Notes
3.1 General Safety Notes
This safety class 1 device is constructed and tested in accordance with EN 61010-2-101:2002, EN 61010-1:2001, IEC 1010-1:2001, safety regulations for electrical measuring, con­trol, and laboratory devices.
Cau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this condition and to en­sure safe operation, the user must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and warnings contained in this operating manual.
Caution!
The devices and accessories described in this operating manual have been tested for safety and potential hazards. The responsible Leica affiliate or the main plant in Wetzlar, Germany must be consulted whenever the device is altered, modified or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non-Leica compo­nents that are outside of the scope of this manual.
Unauthorized alterations to the device or noncompliant use shall void all rights to any warranty claims!
3.2 Electrical Safety
General Specifications Microscope
For indoor use only. Supply voltage: Frequency: Power input:
DM2000 DM2500
DM3000 Fuses: Ambient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Overvoltage category: Pollution degree:
Caution!
The power plug may only be plugged into an outlet equipped with a grounding contact.
Do not interfere with the grounding function by using an extension cord without a ground wire. Any interruption of the ground wire in­side or outside of the device, or release of the ground wire connection, can cause the device to become hazardous. Intentional ground interruption is not permitted!
90-250 V~ 50-60 Hz
max. 40 W (90 VA) max. 160 W (220 VA) max. 48 W (110 VA) F 3,15 A 250 V 15-35°C max. 80% to 30°C II 2
8
Page 87
3. Safety Notes
Caution!
Through activating to the grounding connec­tion (earth screw at the back of the stand) ancillary equipment with its own and/or ex­tra power supply may be brought to the same ground wire potential. For connections without a ground connector, Leica Service must be consulted.
Caution!
Never use any fuses as replacements other than those of the types and the current rat­ings listed here. Using patched fuses or bridging the fuse holder is not permitted. The use of incorrect fuses may result in a fire hazard.
Caution!
Caution!
Protect the microscope from excessive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Such fluctuations can lead to the accumulation of condensation, which can damage the electrical and optical components. Ambient temperature: 15-35°C.
Caution!
Before exchanging the fuses or lamps, be absolutely certain to switch off the main power switch and remove the power cable.
The microscope’s electrical accessory com­ponents are not protected against water. Water can cause electric shock.
9
Page 88
4. Overview of the Instrument
4. Overview of the Instrument
Specification Contrast Method
Transmitted Light Axis
Incident Light Axis
Tube
Leica DM2000
•Transmitted Light: Brightfield, Darkfield, Phase Contrast, Polarization,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 Incident Light: Fluorescence
Integrated halogen illumination manual adjustment of
• Light intensity
• Aperture diaphragm
• Field diaphragm
Incident-light fluorescence illuminator for up to eyepiece field number 22 with
• 5-filter turret disk
• Centerable aperture and field diaphragm
• Light trap for the suppression of extraneous light
• N4 neutral density filter and shutter, switchable
optionally with
• Fixed or variable viewing angle
• Up to 3 switching positions
• One or two camera ports
• Ergotube with height-adjustable eye level and camera port
Lamp Housing Manual adjustment of
Leica DM2500
• Light intensity
• Aperture diaphragm
• Field diaphragm
Magnification Changer (optional)
Objective Turret
X/Y Stage
10
•Manual
•Magnification steps: 1x; 1.5x; 2x
•Manual
• 6-fold or 7-fold for objectives with M25 thread
• Objective prism slide
•With condenser holder
• Coaxial pinion, optional: telescoping stage controls
• Controls mountable on left or right
Page 89
4. Overview of the Instrument
Specification Condenser
Focusing
Leica DM2000
• Condenser CL/PH 0.90/1.25 OIL with color coding
(DM2500 with objectives < 10x require the diffuser slider)
• Condenser CLP/PH 0.85 for polarization
(DM2500 with objectives < 10x require the diffuser slider)
• Condenser achr.apl. A 0.9 (P) with color coding and swivelable
condenser head
• UCL 0.90/1.25 OIL universal condenser (UCLP 0.85 for polarization
with 5-position light ring disk) (DM2500 with objectives < 10x require the adapter lens (diffuser))
• UCL/P pol. universal condenser with interchangeable condenser
head and condenser disk with 6 positions
• Focus wheel for coarse and fine focusing
• Height adjustment
• Speed switch (optional)
• Focus stop and torque adjustment
Leica DM2500
11
Page 90
4. Overview of the Instrument
Specification Contrast Method
Transmitted Light Axis
Incident Light Axis
Tube
Leica DM3000
•Transmitted Light: Brightfield, Darkfield, Phase Contrast, Polarization,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 Incident Light: Fluorescence
Integrated halogen illumination manual adjustment of
• Aperture diaphragm
• Field diaphragm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light intensity with objective change
Incident-light fluorescence illuminator for up to eyepiece field number 22 with
• 5-filter turret disk
• Centerable aperture and field diaphragm
• Light trap for the suppression of extraneous light
• N4 neutral density filter and shutter, switchable
optionally with
• Fixed or variable viewing angle
• Up to 3 switching positions
• One or two camera ports
• Ergotube with height-adjustable eye level and camera port
Magnification Changer (optional)
Objective Turret
X/Y Stage
12
•Manual
•Magnification steps: 1x; 1.5x; 2x
• motorized Selection of objectives via function keys or (optionally) via foot switch
• 6-fold for objectives with M25 thread
• Objective prism slide
•With condenser holder
• Coaxial pinion, optional: telescoping stage controls
• Controls mountable on left or right
Page 91
4. Overview of the Instrument
Specification Condenser
Focusing
Interfaces
Software
Leica DM3000
• Condenser CL/PH 0.90/1.25 OIL with color coding
• Condenser CLP/PH 0.85 for polarization
• Condenser achr.apl. A 0.9 (P) with swivelable condenser head
• UCL 0.90/1.25 OIL universal condenser (UCLP 0.85 for polarization with 5-position light ring disk)
• UCL/P pol. universal condenser with interchangeable condenser head and condenser disk with 6 positions
•motorized condenser achr. apl. A 0.9 (P), auto Automatic swiveling of condenser head for objective change
• Focus wheel for coarse and fine focusing
• Height adjustment
• Speed switch (optional)
• Focus stop and torque adjustment
USB2
TM
Leica Application Suite (LAS) for Windows
2000, XP for
teach-in of objectives and configuration of function keys
13
Page 92
4. Overview of the Instrument
7
6
5
Fig. 1a Left side of the stand Leica DM2000 1 Coarse and fine focusing 2 Condenser height adjustment 3 Brightness control 4 Field diaphragm 5 Aperture diaphragm 6 Condenser 7 Analyzer slot
14
4
123
Page 93
4. Overview of the Instrument
1
2
3
4 5
6
Fig. 1b Right side of the stand Leica DM2000 1 Eyepiece 2 Eyepiece tube 3 Tube 4 Slot for objective prism slide 5 Objective turret with objectives 6 Specimen stage with specimen holder 7 Integrated illumination 8 On/Off switch 9 Condenser height adjustment 10 Coarse and fine focusing 11 Coaxial pinion for x/y stage movement
7
10
9
8
11
15
Page 94
4. Overview of the Instrument
17
16
15
18
1
Fig. 2 Left side of the stand Leica DM2500 1 Lamp housing 2 Coarse and fine focusing 3 Brightness control 4 Condenser height adjustment 5 Field diaphragm adjustment 6 On/Off switch 7 Field diaphragm 8 Coaxial pinion for x/y stage movement 9 Aperture diaphragm
2356
10 Condenser disk 11 Condenser 12 Specimen stage with specimen holder 13 Objective turret with objectives 14 Objective prism slide 15 Tube 16 Eyepiece tube 17 Eyepiece 18 Analyzer
14 13
12
11 10 9
8
74
16
Page 95
4. Overview of the Instrument
1
2
3
4
5
6
Fig. 3 Right side of Leica DM3000 stand 1 Eyepiece 2 Eyepiece tube 3 Tube 4 Slot for objective prism slider 5 Objective turret with objectives 6 Specimen stage with specimen holder 7 Integrated illumination 8 On/off switch (Backside of Stand) 9 Condenser height adjustment 10 Coarse and fine focusing
13
8
12
7
11 Coaxial pinion for x/y-stage movement 12 Front control panel with objective change keys and
toggle key
13 Lateral function keys to change between two objective
magnifications or for switching magnifications (larger/ smaller) Left side of stand analog
For additional controls see Fig. 1b Leica DM2000.
10
9
11
17
Page 96
5. Unpacking the Microscope
5. Unpacking the Microscope
First, carefully remove all components from the transportation and packaging materials.
Note:
If at all possible, avoid touching the lens sur­faces of the objectives. If fingerprints do appear on the glass surfaces, remove them with a soft leather or linen cloth. Even small traces of finger perspiration can damage the surfaces in a short time. See the chapter "Care of the Microscope"
p. 70, for additional instructions.
Caution!
Do not yet connect the microscope and pe­ripherals to the power supply at this point!
Installation Location
Work with the microscope should be performed in a dust-free room, which is free of oil vapors and other chemical vapors, as well as extreme humidity. At the workplace, large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direct sunlight and vibrations should be avoided. These conditions can distort measurements and micrographic images.
Allowable ambient conditions Temperature 15-35°C Relative humidity maximum 80% up to 30°C
Microscopes in warm and warm-damp climatic zones require special care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build up of fungus. See the chapter "Care of the Microscope" for additional instructions.
Caution!
Electrical components must be placed at least 10 cm away from the wall and away from flammable substances.
p. 70,
18
Page 97
Transport
For shipping or transporting the microscope and its accessory components, the original packaging should be used.
As a precaution to prevent damage from vibra­tions, the following components should be dis­assembled and packaged separately:
• Unscrew the objectives.
• Remove the condenser.
• Remove the coaxial pinion.
• Remove the lamp housings.
• Disassemble the burner of 106 z lamp housing.
• Remove all moving or loose parts.
5. Unpacking the Microscope
19
Page 98
6. Assembling the Microscope
6. Assembling the Microscope
The microscope components are logically as­sembled in this order:
• Stage
• Condenser
• Fluorescence*
• Intermediate systems*
•Tube
• Eyepieces
• Objectives
• Lamp housings with light sources
• Polarization*
Only one commonly used screwdriver is neces­sary for assembly, which is included in the deliv­ery package. The tool can be stored on a magnetic retainer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stage at the right. When using intermediate systems and optical accessories, the sequence may vary. In this case, read Chapter "6.10 Optional Accessories" p. 31.
6.1 Stage
!
Caution:
Before completing the stage, make sure no ob­jectives are installed!
Specimen Holder
• Place the specimen holder on the stage and fasten it with the two screws (4.1).
Coaxial Pinion
Note:
The coaxial pinion can be mounted on the left­or right-hand side.
20
Fig. 4 Specimen stage with specimen holder 1 Lock screws for specimen holder
1
Page 99
• First, place the fine focus wheel on the side to which you intend to mount the coaxial pinion. The wheel is held in place magnetically (5.1). Ensure that the button snaps into place. At­tach the other focus knob on the opposite side.
• Loosen the lock screw (6.1) at the front left­hand side of the stage.
• Slide the stage as far back as possible.
• Attach the coaxial pinion with the screw (7.1).
• Pull the stage forward and retighten the lock screw.
6. Assembling the Microscope
Fig. 6 Underside of stage 1 Lock screw
Fig. 5 Focus wheel 1 Magnetic retainer for fine focus wheel
1
Fig. 7 Coaxial pinion installation 1 Mounting screw for coaxial pinion
1
1
21
Page 100
6. Assembling the Microscope
6.2 Condenser
• If present, screw the condenser head into the condenser.
• Using the condenser height adjuster (10.3), turn the condenser holder (fig. 9) completely downward.
• Unscrew the clamping screw for the con­denser (10.2) far enough so that the con­denser can be inserted from the front.
• From the front, insert the condenser into the condenser holder as far as it will go.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condenser, there is an orien­tation pin (8.1), which must be located in the guiding notch (9.1).
• Pull the condenser’s clamping screw (10.2) so that the condenser is locked in place.
For Leica DM3000 only:
• Connect the condenser cable when using the motorized condenser.
Note:
The condenser must be centered before using the microscope.
Köhler illumination p. 34.
Fig. 9 Condenser holder 1 Guiding notch
1
Fig. 10 Condenser holder 1 Condenser centering 2 Clamping screw for condenser 3 Condenser height adjuster
Fig. 8 Underside of condenser (example CL/PH) 1 Orientation pin 2 Auxiliary condenser lens LS (for Leica DM2000/3000)
1
1
2
22
3
1
3
2 1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