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sheet E5AR, E5ER Datasheet (OMRON)

Page 1
ݠ
E5AR / E5ER
᭄ᄫ᥻ࠊ఼ ᪡԰᠟ݠCat. No. Z182-CN5-03
ᄫ᥻ࠊ
԰᠟
ὖ䗄ޚ໛Ꮉ԰݌ൟ᥻ࠊ՟ᄤ
䗮ֵ
CompoWay/F
䗮ֵ(Modbus)
খ᭄⫼᠋󰶖ޚᬙ䱰Ẕׂ䰘ᔩ
㓪ো˖Z182-CN5-03
200708S01
Cat. No. Z182-CN5-03
Page 2
前言
欧姆龙产品是为适合的操作人员按照正常步骤使用,并只为手册中所叙述的目的而制造的。 本手册描述了可编程数字温控器 E5AR/E5ER,包括功能、性能和使用方法的信息。 使用可编程数字温控器 E5AR/E5ER 时请遵守以下注意事项:
请让具备丰富电气系统知识的专业人员来操作温控器。
尝试使用温控器之前先完整地阅读本手册并确保理解其中的内容,并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正确的使用可编程 数字式温控器 E5AR/E5ER
妥善保管本手册以供需要时翻阅。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当产品在本手册描述的环境或情况下使用时,一定要遵守额定值及功能限制。此外,为保证安全,请采用 如安全安装等应对措施。
使用条件及环境在本手册中未注明。
使用在核能控制、铁路、航空、车辆、焚烧装置、医疗器械、娱乐器材、安全器材等时。
使用在可能会影响人身安全或造成财产损失以及对安全性有特殊要求的场合时。
注意
(1) 版权所有。未经欧姆龙许可,不得对本手册中的任何部分进行改版或复制。 (2) 本手册中的规格及其它信息可能因设备改进而变动,恕不另行通知。 (3) 编写本手册时已十分仔细;对于仍然可能出现的错误或遗漏欧姆龙公司将不承担责任。如发现问题,请联
系手册末尾所列的欧姆龙办事处或代理商之一,并提供手册封面上的样本编号。
I
Page 3
阅读并理解本手册
请在使用产品前阅读并理解本手册。如有任何问题或意见,请联系您的欧姆龙代表。
保证内容和责任限定
保证内容
欧姆龙的唯一保证是产品自售出起一年 (或其它指定时间)内在材料和工艺上没有缺点。
欧姆龙对产品的无侵权、可售性或特殊用途的适用性均无任何明示或暗示性担保。任何购买者或使用者须承认单独 的购买者或使用者决定了产品将适当地符合他们有意使用的需求。欧姆龙拒绝其它所有保证,无论明确的或暗示 的。
责任限定
欧姆龙将不为产品以任何方式造成的特殊、间接的或因此产生的损坏、利益损失或商业损失负责,无论 此主张是基于契约、保证、疏忽或严格赔偿责任。 欧姆龙对已宣称责任的产品的任何超越单价的行为概不负责。 欧姆龙对产品的授权,修理或其它主张概不负责,除非欧姆龙分析确认产品完全操作、储藏、安装和维 护且未遭受污染、滥用、误用或不当更改或修理。
应用注意事项
使用的适宜性
欧姆龙将不对所有应用于客户应用中的产品结合对各个标准、代码或规章的符合性负责。 在客户的需求中,欧姆龙将提供可用的第三方证明文件来确定产品使用的额定值和局限性。该信息本身 对于完全确定产品与其它产品、机器、系统或其它应用或使用的适宜性并不充分。 以下为一些必须特别注意的应用示例。这并不是详尽无遗地罗列了所有可能的产品用途的列表,也并不 意味着所列用途对产品适用:
·户外使用、遭受潜在化学污染或电干扰处使用、或未在本手册中提及的条件或用途。
·核能控制系统、燃烧系统、铁路系统、航空系统、医疗器材、娱乐机械、车辆、安全设备和服从分离 工业或政府规章的安装。
·可能对生命或财产造成风险的系统、机器和设备。
请了解并遵守所有产品可用性的禁止条款。 切勿将本产品用于可能造成严重生命或财产风险且不能保证整个系统设计于从事风险的场合,欧姆龙产 品已为了用在整个设备或系统里而适当地额定并已安装。
可编程产品
欧姆龙将不对可编程设备中用户的编程或其任何结果负责。
II
Page 4
不承诺事项
规格的变更
产品规格和附件随时可能基于改进和其它原因而更改。 当已公布的额定值或特性改变,或作出重大结构改变时更改型号编号是我们惯例。但是,产品某些规格 可能作出更改而不予通知。如有疑问,可指派特殊型号编号以为您的请求固定或建立关键规格。请在任 何时候联系您的欧姆龙代表以确认所购产品的实际规格。
尺寸和重量
尺寸和重量仅为名义上的,并不能用作制造用途,即使已说明了公差。
性能数据
本手册所给出的性能数据是用作给用户作为确定适用性的向导,并不予以担保。其将可能表现出欧姆龙 测试条件下的结果,用户必须将其与实际应用需求相联系。实际性能服从欧姆龙的保证以及责任限定。
错误和疏忽
本手册中的信息已小心核对并被认为正确;但是对记录、印刷或校对错误或疏忽并不指定责任。
III
Page 5
安全注意事项
注意信息的定义
本手册中使用以下记号,以提供确保产品安全使用所需的注意事项。 所提供的安全注意事项对安全特别重要。必须阅读并记住所有安全注意事项中提供的
信息。 使用了以下记号。
●符号
注意
禁止
注意
符号 含义
表示潜在危险,如不加以避免,可能导致轻度或中度人身 伤害或财产损失。
一般注意
表示非特殊的一般注意、警告和危险。
触电注意
表示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引起触电。
一般禁止
表示非特殊的一般禁止。
IV
强制注意
一般注意
表示非特殊的一般注意、警告和危险。
Page 6
● 安全注意事项
注意
电源打开时不要触摸端子或端子块。 否则可能因触电而造成轻度伤害。
电源断电后 1 分钟内严禁触摸端子或电子元器件或 PCB 图案。否 则可能因触电而造成轻度伤害。
不要让安装时产生的金属片、接线头或微小金属碎屑进入单元内 部。否则可能引起触电火灾或引发故障。
不要在接触易燃易爆气体处使用本产品。否则可能因爆炸而造成轻 度或中度伤害或财产损失。
不要分解、更改或修理本产品或触摸任何内部零件。否则可能引起 轻度触电、火灾或引发故障。
端子螺丝请依照规定的扭矩 (0.40 0.56 N·m)锁紧。若螺钉松 动可能会引起机器损坏或造成轻度伤害。
设置本产品的参数使其适合于受控系统。如果不适合,意外动作可 能造成财产损失或引发事故。
为了在产品故障时确保安全,应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例如在独立 的线路上安装监控设备。产品中的故障可能导致无法控制或阻碍故 障报警的输出,导致财产损失。
不要使用在测量等级 IIIII IV (根据 IEC61010-1)范围内的测 量设备。否则可能会引起意外的操作,导致轻度或中度伤害或对设
备造成损坏。使用测量的设备只在产品设计的测量等级内。 输出继电器的使用寿命因开关容量和开关条件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
异。因此务必考虑实际使用条件请在额定负载和电气使用寿命内使 用输出继电器。如果输出继电器超过起使用寿命,触点可能会熔化 或烧断。
V
Page 7
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1) 在规格中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范围内使用及保存本数字控制器。如果紧挨着或上下
叠加着安装多个数字控制器,则会因内部温度上升而缩短其寿命。如果采用此类 安装,须使用强制冷却,例如用风扇向数字控制器吹风。
(2) 不要挡住数字控制器四周,以免影响散热。不要挡住数字控制器单元上的通风
口。
(3) 所施加的电源电压和负载必须处于额定的指定范围内。 (4) 给端子块和连接器配线之前先确认每个端子的名称和极性。 (5) 对不使用的端子不要作任何连接。 (6) 配线端子块时使用指定尺寸 (M3,宽度 5.8 mm 或以下)的紧固端子。 (7) 使用 AWG22 AWG14 (相当于横截面积为 0.326 ~ 2.081 mm
源线,使用 AWG28 AWG16 (相当于横截面积为 0.081 1.309 mm 作为其它线路 (剥去长度为 6 ~ 8 mm)。
(8) 必须在电源打开后 2 秒内达到额定电压。 (9) 拔出数字控制器之前先关闭电源。不要触摸端子或电子部件,或使其遭受物理冲
击。数字控制器插入时,电子部件不要接触到外壳。
(10) 不要拆下内部电路板。 (11) 某些模式下变换到初始设置菜单时,输出可能关闭。进行控制时须考虑到这点。 (12) 电源打开后留出至少 30 分钟的预热时间。 (13) 在产生噪声的设备(尤其是电机、变压器、螺线管、电磁线圈或其他带感应部件
的设备)上安装一个浪涌抑制器。在电源处使用噪声过滤器时,首先检查电压或 电流,并尽可能将噪声过滤器安装在靠近本产品处。在本产品和产生强大高频的 设备(例如高频焊接机、高频缝纫机)或产生浪涌的设备之间留出尽可能多的空 间。
(14) 为防感应噪声,数字控制器端子块的线路应与高压或高电流的电源线分开。并
且,不要将电源线和数字控制器线路连接在一起或并联。推荐采用屏蔽线,并将 管道或导管分开。
(15) 安装一个能让操作员立即关闭电源的外部开关或断路器,并加上标注。 (16) 不要在室外或以下场所之一使用:
· 有灰尘或腐蚀性气体 (尤其是硫气或氨气)处。
· 有结冰或结露处。
· 阳光直射处。
· 受振动或强烈冲击处。
· 水或油可能溅到处。
· 直接受加热设备热辐射处。
· 温度剧烈变化处。
(17) 清洁:不要使用稀释剂。请使用酒精。
2
)的线路作为电
2
)的线路
VI
Page 8
● 服务寿命
● 防噪音对策
正确使用注意事项
在以下温度和湿度范围内使用本产品:
温度:
湿度: 25% ~ 85% 当温控器整合到控制面板内时,确保控制器的环境温度和面板环境温度不超过55 ℃。 诸如温控器等电子设备的服务寿命取决于内部电子元件的服务寿命。组件的服务寿命
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服务寿命越短,温度越低,服务寿命越长。因此,降 低温控器的温度可延长服务寿命。
必须按照特定条件来安装本产品。否则本产品产生的热量将导致内部温度上升,缩短 使用寿命。必要时用风扇或其它通风措施给本产品降温。
但是,不要只对端子部分进行冷却。否则可能造成测量误差。
要减少感应噪声,保持产品端子块的接线远离携带高压或大电流的电缆。同样,不要 将电源线与产品配线串联或并联。推荐使用屏蔽电缆并使用单独的管道。
在产生噪声的外围设备(尤其是电动机、变压器、螺线管、电磁线圈或其它具有感应 组件的设备)上安装一个浪涌抑制器或噪声过滤器。
如果电源处使用了噪声过滤器,首先检查电压或电流,并在尽可能靠近本产品处安装 噪声过滤器。
在本产品和产生强大高频噪音的设备(如高频焊接器、高频缝纫机等)或产生浪涌的 设备之间留出充足的空间。
-10 ~ 55 ℃ (无结冰或结露)
● 确保测量精度
● 防水性
延长或连接热电偶导线时,确保使用符合热电偶类型的延长线。 延长或连接铂电阻的导线时,确保使用低电阻的导线并使用三根电阻相等的导线。 如果测量精度低,检查输入偏移是否设置正确。
防护等级见以下表格。
前面板 后机箱
端子
IP66 IP20 IP00
VII
Page 9

本手册说明

● 如何使用本手册
目的 相关标题 说明
E5AR/ER
了解
E5AR/ER
设置
E5AR/ER
E5AR/ER
通信功能 第六章 CompoWay/F 通信
用户校准 第九章 用户校准 说明用户可执行的校准程序
故障 第十章 故障 说明遇到问题如何解决
附录 说明产品规格和参数列表。
的基本操
的高级功能 第五章 功能和操作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准备工作 第三章 典型控制例子
第四章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第八章 参数
第八章 参数
第七章 Modbus 通信
关于使用 DeviceNet 通信功能的详细内容,请参见 E5AR/E5ER 数字温控器 DeviceNet 通信操作手册 (H124)。
说明 主要功能。
说明如何设置
(包括安装、接线和初始设置)。
说明
E5AR/ER
说明如何使用用户功能(量程、SP 倾斜等)以充分使用
说明如何使用基于通信的功能
用作参数设置的备份指南。
的特点、部件名称和
E5AR/ER
的基本功能。
用于操作
E5AR/ER
VIII
Page 10
● 特殊符号
● 缩写的含义
(1) 重要 因不正确的功能设置或操作将导致功能无法达到预期结果时出现此 “重要”标志。
在设置刻度值之前设置输入类型。 如果输入类型在设置刻度值之后变化,则刻度值会自动初始化。
(2) 提示
“提示”提供有用的提示、建议和其他补充信息。
可分别设置 E5AR/ER SP 倾斜上升和下降值。
(3) 符号用于说明第八章参数中参数的各种信息 (功能,设置,监控和参考)。
参数名、图片和文字说明中用到以下缩写词。它们的含义如下:
缩写 含义
PV
SP SV AT
EU
ch
当前值 设定点 设置值
自动调节 (A.T)
工程单位 *
通道
*
量程后的数据使用的是工程单位,如如℃、 m g,且 “EU”表示的是最小工程单
位的增量。例如, 50.02m 的最小增量是 0.01m, 那么 1EU 就等于 0.01m
● 显示字符的识别
下表说明 E5AR/ER 设置中所显示的字符和字母表中字符间的对应关系。
abcdefghijklm
ABCDEFGH I JKLM
nopqrstuvwxyz
NOPQRSTUVWXYZ
0123456789 -1
0123456789
-1 (最大有效
位)
IX
Page 11
X
Page 12
目录
1 章概
1.1 E5AR/ER 的主要特点 ............................................................................................1-2
1.2 部件名称和功能 .....................................................................................................1-4
1.3 输入 / 输出配置和主要功能 ..................................................................................1-7
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使用时注意事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安全注意事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V 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 正确使用注意事项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I 本手册说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II
输入 .................................................................................................................1-2
控制器 .............................................................................................................1-2
输出 .................................................................................................................1-3
前面板 .............................................................................................................1-4
如何读取显示 .................................................................................................1-5
键的说明 .........................................................................................................1-6
输入 / 输出配置 ..............................................................................................1-7
主要功能 .........................................................................................................1-8
型号编号说明 ...............................................................................................1-12
2 准备工作
2.1 安装 .........................................................................................................................2-2
尺寸 .................................................................................................................2-2
安装 .................................................................................................................2-2
2.2 端子的使用 .............................................................................................................2-4
E5AR ...............................................................................................................2-4
E5ER ................................................................................................................2-8
接线时的注意事项 .......................................................................................2-11
接线 ...............................................................................................................2-11
3 典型控制例子
3.1 标准控制 .................................................................................................................3-2
应用 .................................................................................................................3-2
接线 .................................................................................................................3-2
设置 .................................................................................................................3-3
调整 .................................................................................................................3-4
3.2 化学反映设备的加热 / 冷却控制 ..........................................................................3-5
应用 .................................................................................................................3-5
接线 .................................................................................................................3-6
设置 .................................................................................................................3-6
调整 .................................................................................................................3-7
加热 / 冷却控制设置 ......................................................................................3-8
3.3 陶瓷炉的位置比例控制 .........................................................................................3-9
应用 .................................................................................................................3-9
接线 ...............................................................................................................3-10
设置 ...............................................................................................................3-10
调整 ...............................................................................................................3-11
位置比例控制的设置 ...................................................................................3-12
XIII
Page 13
3.4 回流炉的串级控制 ...............................................................................................3-13
应用 ............................................................................................................... 3-13
接线 ............................................................................................................... 3-14
设置 ............................................................................................................... 3-14
调整 ............................................................................................................... 3-15
3.5 染色机的比率控制 ...............................................................................................3-18
应用 ............................................................................................................... 3-18
接线 ............................................................................................................... 3-19
设置 ............................................................................................................... 3-19
调整................................................................................................................3-21
4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4.1 设置菜单和键操作 .................................................................................................4-2
4.2 设定值 .....................................................................................................................4-4
4.3 初始设置示例 .........................................................................................................4-5
4.4 设置输入类型 .........................................................................................................4-8
输入类型 ......................................................................................................... 4-8
刻度 ................................................................................................................. 4-9
4.5 选择温度单位 .......................................................................................................4-12
4.6 选择控制模式 .......................................................................................................4-13
4.7 设置输出参数 .......................................................................................................4-14
控制周期........................................................................................................ 4-14
正向操作 (冷却) / 逆向操作 (加热) ...................................................4-14
输出类型 ....................................................................................................... 4-15
输出分配 ....................................................................................................... 4-15
4.8 设置和变更 SP ..................................................................................................... 4-17
设置和变更 SP .............................................................................................4-17
4.9 执行 ON/OFF 控制................................................................................................4-18
ON/OFF 控制 ................................................................................................ 4-18
设置 ............................................................................................................... 4-19
4.10 决定 PID 常数 (AT, 手动设置).........................................................................4-20
AT (自动调整) .........................................................................................4-20
手动设置 ....................................................................................................... 4-22
4.11 使用辅助输出 ....................................................................................................... 4-23
辅助输出分配 ............................................................................................... 4-23
报警类型 ....................................................................................................... 4-24
报警值 ........................................................................................................... 4-25
设置 ............................................................................................................... 4-25
4.12 启动和停止控制 ................................................................................................... 4-27
控制运行 / 控制停止 ....................................................................................4-27
设置 ............................................................................................................... 4-28
4.13 执行手动控制 ....................................................................................................... 4-29
手动模式 ....................................................................................................... 4-29
4.14 更改通道 ...............................................................................................................4-31
更改通道 ....................................................................................................... 4-31
4.15 操作注意事项 ....................................................................................................... 4-32
5 功能和操作
5.1 输入调整功能 .........................................................................................................5-2
XIV
输入修正 ......................................................................................................... 5-2
一阶滞后操作 ................................................................................................. 5-5
移动平均值 ..................................................................................................... 5-5
断线逼近 ......................................................................................................... 5-6
开平方根操作 ................................................................................................. 5-7
其他输入调整功能 .........................................................................................5-7
Page 14
5.2 控制功能 .................................................................................................................5-8
SP 倾斜 ............................................................................................................5-8
.....................................................................................................................5-9
SP 限值 ..........................................................................................................5-12
PID ............................................................................................................5-12
振荡超调调整 ...............................................................................................5-14
5.3 输出调整功能 .......................................................................................................5-16
MV 限值 ........................................................................................................5-16
MV 变化率限制 ............................................................................................5-17
停止时的 MV.................................................................................................5-18
PV 错误时的 MV ..........................................................................................5-18
5.4 显示和键调整功能 ...............................................................................................5-19
显示扫描 .......................................................................................................5-19
PF 设置 (功能键) ......................................................................................5-21
其他显示和键调整功能 ...............................................................................5-23
5.5 保护设置 ...............................................................................................................5-24
保护 ...............................................................................................................5-24
5.6 报警调整功能 .......................................................................................................5-26
报警滞后 .......................................................................................................5-26
待机序列 .......................................................................................................5-26
警报保持 .......................................................................................................5-27
在报警中关闭 / 在报警中打开 ....................................................................5-27
5.7 使用事件输入 .......................................................................................................5-29
事件输入分配 ...............................................................................................5-29
5.8 使用传送输出 .......................................................................................................5-32
传送输出设置 ...............................................................................................5-32
5.9 使用通信功能 .......................................................................................................5-34
设置通信参数 ...............................................................................................5-34
通过通信写入 ...............................................................................................5-35
6 章通(CompoWay/F)
6.1 通信方式 .................................................................................................................6-2
CompoWay/F 通信协议 ..................................................................................6-2
通信性能 .........................................................................................................6-2
传送协议 (通信 /CompoWay/F) .................................................................6-2
6.2 帧 (通信 /CompoWay/F) .....................................................................................6-4
命令帧 .............................................................................................................6-4
响应帧 .............................................................................................................6-5
6.3 FINS-mini 文本 .......................................................................................................6-6
6.4 变量区 .....................................................................................................................6-7
6.5 从变量区读取 .........................................................................................................6-9
6.6 写入变量区 ...........................................................................................................6-10
6.7 操作命令 (通信 /CompoWay/F) .......................................................................6-11
6.8 设置区 ...................................................................................................................6-13
6.9 命令和响应 (通信 /CompoWay/F) ...................................................................6-14
读取监控值 (通信 /CompoWay/F ...........................................................6-14
读取设置数据 (通信 /CompoWay/F .......................................................6-15
监控值 / 设置数据复合读取
(通信 /CompoWay/F .................................................................................6-16
保护菜单下的写设定值 ...............................................................................6-17
写入设定值 (通信 /CompoWay/F ...........................................................6-17
复合写入设定值 (通信 /CompoWay/F) ...................................................6-18
监控值 / 设置数据复合读取存储 (写入) ................................................6-19
监控值 / 设置数据复合读取存储检查 (读取) ........................................6-20
监控值 / 设置数据复合存储读取 ................................................................6-20
XV
Page 15
通过通信写入 ............................................................................................... 6-21
控制运行 / 控制停止 .................................................................................... 6-21
组变更 ........................................................................................................... 6-22
AT 执行 ......................................................................................................... 6-23
AT 取消 ......................................................................................................... 6-23
写模式 ........................................................................................................... 6-24
保存 RAM 数据 ............................................................................................6-25
软件复位 ....................................................................................................... 6-25
转到设置区 1 ................................................................................................6-26
转到保护菜单 ............................................................................................... 6-26
自动 / 手动 ....................................................................................................6-27
初始化设置 ................................................................................................... 6-27
取消闭锁 ....................................................................................................... 6-28
SP 模式 ......................................................................................................... 6-28
读取设备属性 ............................................................................................... 6-29
温控器状态读取 (通信 /CompoWay/F ..................................................6-30
响应测试 ....................................................................................................... 6-31
6.10 程序示例 ...............................................................................................................6-32
N88 基本型.................................................................................................... 6-32
7 章通(Modbus)
7.1 通信方法 .................................................................................................................7-2
Modbus 通信会议 ...........................................................................................7-2
通信性能 ......................................................................................................... 7-2
传输协议 (通信 /Modbus .......................................................................... 7-2
7.2 帧结构 .....................................................................................................................7-4
命令帧 ............................................................................................................. 7-4
响应帧 ............................................................................................................. 7-5
7.3 功能列表 .................................................................................................................7-7
7.4 变量区 .....................................................................................................................7-8
7.5 从变量区读取 .......................................................................................................7-10
7.6 写入变量区 ...........................................................................................................7-12
7.7 操作命令 (通信 /Modbus) ................................................................................7-14
7.8 设置区 ...................................................................................................................7-16
7.9 命令和响应 (通信 /Modbus) ............................................................................7-17
读取监控值 (通信 /Modbus.....................................................................7-17
读取设定值 (通信 /Modbus .................................................................... 7-18
写入设定值到保护菜单 ...............................................................................7-19
写入设定值 (通信 /Modbus .................................................................... 7-19
通过通信写入 ............................................................................................... 7-21
控制运行 / 控制停止 ....................................................................................7-21
组变更 ........................................................................................................... 7-22
AT 执行..........................................................................................................7-23
AT 取消..........................................................................................................7-23
写模式 ........................................................................................................... 7-24
保存 RAM 数据 ............................................................................................7-25
软件复位 ....................................................................................................... 7-25
转到设置区 1 ................................................................................................7-26
转到保护菜单 ............................................................................................... 7-26
自动 / 手动..................................................................................................... 7-27
参数初始化 ................................................................................................... 7-27
取消闭锁 ....................................................................................................... 7-28
SP 模式 ..........................................................................................................7-28
响应测试........................................................................................................ 7-29
XVI
Page 16
8 章参
8.1 有关本章节的说明 ..........................................................................8-2
8.2 保护菜单 (l.prt) .............................................................8-3
8.3 操作菜单 ( ) ...................................................................8-5
8.4 调整菜单 (l. adj) ........................................................8-12
8.5 调整 2 菜单 (l. ad2) ........................................................8-22
8.6 组设置菜单 (l.bnk) ...........................................................8-26
8.7 PID 设置菜单 (l.pid) ...........................................................8-30
8.8 逼近设置菜单 (l.tec) ...........................................................8-33
8.9 输入设置菜单 (l. 0) .............................................................8-35
8.10 控制初始设置菜单 (l. 1) .............................................................8-41
8.11 控制初始设置 2 菜单 (l. 2) .............................................................8-45
8.12 报警设置菜单 (l. 3) .............................................................8-53
8.13 显示调整菜单 (l. 4) .............................................................8-59
8.14 通信设置菜单 (l. 5) .............................................................8-63
8.15 高级功能设置菜单 (l. adf) ........................................................8-67
8.16 扩展控制设置菜单 (l.exc) ...........................................................8-72
9 用户校准
9.1 用户校准用的参数 .................................................................................................9-2
9.2 用户校准 .................................................................................................................9-4
9.3 热电偶输入校准 .....................................................................................................9-5
9.4 模拟量输入校准 .....................................................................................................9-8
9.5 电阻温度输入传感器的校准 ...............................................................................9-10
9.6 输出校准 ...............................................................................................................9-12
9.7 检查指示灯正确性 ...............................................................................................9-13
10 故障检修
10.1 故障检查表 ...........................................................................................................10-2
10.2 错误信息 ...............................................................................................................10-3
10.3 根据条件推断故障原因 (测量值异常) ...........................................................10-4
10.4 根据条件推断故障原因 (控制异常)................................................................10-5
10.5 根据条件推断故障原因 (输出异常)................................................................10-7
10.6 根据条件推断故障原因 (通信问题) ...............................................................10-8
附录
特性 ...................................................................................................................................A-2
传感器输入设置范围和指示灯 (控制)范围 ...............................................................A-4
ASCII 代码 ........................................................................................................................A-5
设置列表 ...........................................................................................................................A-6
设置数据列表 .................................................................................................................A-30
单元特性 ........................................................................................................A-2
单元性能说明 ................................................................................................A-3
因设置变更进行初始化 ..............................................................................A-28
XVII
Page 17
XVIII
Page 18

1 章概

1.1 E5AR/ER 的主要特点 ........................................................ 1-2
1.2 部件名称和功能 ................................................................. 1-4
1.3 输入 / 输出配置和主要功能 ................................................ 1-7
概述
1-1
Page 19
1 概述

1.1 E5AR/ER 的主要功能

概述
E5AR/ER 是一种具有高速及高精度性能的高级控制器。
E5AR/ER 有以下特点:
■输入
●高速采样 ·50-ms 采样周期
●高精度 / 高分辨率 ·显示精度
(关于非标准特性的相关内容,参考附录 A-2 “特性”)
热电偶 :最 大( ± 0.1%PV或±1℃中取较大值)±1数字位。 铂电阻:最大 (± 0.1%PV 或± 0.5 ℃中取较大值)± 1 数
字位。
模拟量输入:最大 (± 0.1%FS)± 1 数字位。
·输入分辨率: 1/100 ℃ (Pt 100: 分辨率范围:0.01 , -150.00 150.00 ℃为有效 )
·高速采样和高精度 / 高分辨率可同时配合应用实现高精度、高速控制。
●多输入 ·支持多种温度输入和模拟量输入。
温度输入:
热电偶: K, J, T, E, L, U, N, R, S, B, W
铂电阻: Pt 100
模拟量输入: 电流输入: 4 ~ 20 mA, 0 ~ 20mA
电压输入: 1 ~ 5 V, 0 ~ 5V, 0 ~ 10V
●多点输入 ·2 点输入类型和 4 点输入类型可用于 E5AR 2 点输入类型可用于 E5ER.
·所有多点输入都支持多输入,去除外部连接转换器的需要。
■控制器
●组 ·最多可创建 8 组以存储 SP (本地 SP),报警值和 PID 设定号。
·通过组选择切换组 (事件输入,键操作或通信)。
PID 设定 ·最多能创建 8 个 PID 设定并存储用于 PID 控制的设定值(PID 值、MV
限定值和自动选择范围上限)。
1-2
Page 20
●丰富的控制模式和控 制功能
■输出
1.1 E5AR/ER 的主要功能
·可通过在组中直接指定 PID 设定号或根据当前值和偏移的 PID 设定自 动选择来进行 PID 的选择。
·支持典型控制模式 (标准控制,加热 / 冷却控制,比例控制,串级控 制)。 比例控制和串级控制只有在 2- 输入类型时才有效。
·可选择开环控制或闭环控制以用于位置比例类型。 开环控制允许不带 电位计的位置比例控制。
·远程 SP 2- 输入类型可使用外部输入作为设置点。
·SP 倾斜功能 限制了根据变更率(SP 倾斜值)的设置点处用作的变更总量。 此功能 可有效用于控制应用,如在温度不可剧烈变化陶瓷热处理时。 E5AR/ER 允许分别设置 SP 倾斜上升值和下降值。
概述
●多输出 · 多输出支持电流输出和电压输出 (脉冲)。
●高分辨率 ·电流输出分辨率
0 20 mA: 约为 54,000 分辨率 4 20 mA: 约为 43,000 分辨率
●控制周期 ·控制周期能设置到 0.2 秒,允许精确时间比例控制。
1-3
Page 21
1 概述

1.2 部件名称和功能

概述
■前面板
᪡԰ᣛ⼎♃
䗮䘧ᣛ⼎♃
ᴵᔶᣛ⼎♃
SUB1 SUB2 SUB3 SUB4
CH
8
8.8.8.8.8
PV
ᰒ⼎ 1
᪡԰ᣛ⼎♃
ࡳ㛑䬂1 㞾ࡼ/᠟ࡼ䬂
ࡳ㛑䬂2 䗮䘧䬂
㦰䬂
OUT1 OUT2
PF1 PF2/CH
A/M
SUB1
8.8.8.8.8
8.8.8.8.8
8.8.8.8
OUT3 OUT4 STOP RSP
SUB2
SUB3 SUB4
PV
SV
8.8.8.8.8
SV
MV
E5 AR
ᰒ⼎ 2
ᰒ⼎ 3
Ϟ䇗䬂
ϟ䇗䬂
῵ᓣ䬂
1
2
1-4
MV
8.8.8.8
OUT1 OUT2
1
/
RSP
STOP
PF1 PF2/CH
A/M
E5ER
3
2
Page 22
■如何读取显示
1.2 部件名称和功能
●显示 1 显示当前值和设置数据的名称或错误
名称 (红)
●显示 2 显示设定点值或设置数据的设定值 ( 绿色 )
●显示 3 显示操作变量 MV 和组编号或菜单名称。 (橙色)
●通道指示 显示设定的通道号。
仅在多点输入类型时显示。 单个输入类型时,此显示始终为 OFF (橙 色)
当“CH2”操作指示灯为点亮时, E5ER 显示相应通道。
●条形图 显示设置的条形图。
●操作指示灯
操作指示灯
OUT1
OUT2
OUT3
OUT4
SUB1
SUB2
SUB3
SUB4
STOP
RSP
MANU
CMW
CH2
*1: : 说明此模式具有此项功能。 根据设置此功能可能会失效,且在此情况下指示灯始终为关闭。
: 说明这种型号不支持此项功能。
型号
E5AR E5ER
●●
●●
●-
●-
●●
●●
●●
●●
●●
●●
●●
●●
-●
一般指示灯 / 单通
道指示灯
一般指示灯
(橙色)
一般指示灯
(红色)
单通道指示灯
(橙色)
单通道指示灯
(橙色)
单通道指示灯
(橙色) 一般指示
(橙色)
单通道指示灯
(橙色)
说明
控制输出 1 为 ON/OFF 时打开 / 关闭。 *2 控制输出 2 为 ON/OFF 时打开 / 关闭。 *2 控制输出 3 为 ON/OFF 时打开 / 关闭。 *2 控制输出 4 为 ON/OFF 时打开 / 关闭。 *2 当配置到辅助输出 1 的输出功能为 ON/OFF
打开 / 关闭。 当配置到辅助输出 2 的输出功能为 ON/OFF
打开 / 关闭。 当配置到辅助输出 3 的输出功能为 ON/OFF
打开 / 关闭。 当配置到辅助输出 4 的输出功能为 ON/OFF
打开 / 关闭。 操作停止时打开。 否则为关闭。
在事件输入下控制时或当 “RUN/STOP”切换 为停止时打开。 SP 模式设置为远程时打开。 否则为关闭。
当操作设置为手动模式时打开。 否则为关闭。
通过通信 ON/OFF (有效 / 无效)写入时切换 打开 / 关闭。
当显示通道为 2 时打开。否则为关闭。
概述
1-5
Page 23
概述
■键的说明
1 章 概述
*2: 当控制输出为电流输出时, MV 0% 或以下时指示灯关闭; MV 0% 以上时指示灯打开。
名称 说明
L
M
U
D
L+M
PF1
/A
PF2
CH
/
菜单键 按下选择设置菜单。
模式键 按下该键在设置菜单内变更设置数据。
上调键
下调键
保护键
每次按下 U 时,显示 2 的值将会增加。按住不放该键可快速增加数 值。 该键也能用于滚动向前改变设置项。
每次按下 D 时,显示 2 的值将会减少。按住不放该键可快速减少数 值。 该键也能用于滚动向后改变设置项。
按下该键变更为保护菜单。 参见 “4.1 设置菜单和键操作的配置” ( 页 4-2) 中关于同时按下 L 键和 M 键时的操作。
当按下该键时将激活设置在 “PF1 设置”中的功能。
功能键 1/
自动 / 手动键
比如: “PF1 设置” 为“A/M” (“ A/M” 为默认设置) 作为自动 / 手动键的功能 (如下示为 A 键) ,可用作切换自动模式和 手动模式。当持续按下该键至少 1 秒以上时 (与释放开该键释的时间 无关)将变更模式。
此功能为用于多通道控制的通道键。 用于 1 点输入类型时,此键将作为功能键,在按下该键时激活设置在
功能键 2 /
通道键
PF2 设置”中的功能。
作为通道键使用时: 在带多通道配置的模式下切换通道。 通道切换次序如下:
CH1 CH2 → ... → “通道有效设置”内最高级别的通道 ↑ ___________________
*
1-6
* 此功能为用于显示扫描的启始键。
Page 24
1.3 输入 / 输出配置和主要功能
■输入 / 输出配置
下图显示的是 E5AR/ER 的输入 / 输出配置和内部设置项。

1.3 输入 / 输出配置和主要功能

概述
EV1
EV2 EV3 EV4 EV5 EV6
1
LRSP.1
SP
BNK2.1
BNK1.1
BNK0.1
PV MV
RNRS.1
MV
MNAT.1
MV
SP
No. 0
SP, , PID
No. 0
SP, , PID
SP, , PID
No. 7
SP
SP
[SP ]
IN1
1
1
1
IN2
SP
2
2
2
IN3 IN4
3
3
3
4
4
4
1
PV.1
SP
RSP.1
=
/ SP SP
PID
MV
MV
ALM4.1
ALM3.1
ALM2.1
ALM1.1
SERR.1
RSER.1
/
MVC.1
1
/ SP
1 ( 0)
1 ( 1)
1 ( 2)
1 /
1 /
VLVO.1 VLVC.1
OUT3 OUT4
ALM1.1
ALM2.1
ALM3.1
ALM4.1
SERR.1
RSER.1
SUB1
1 1
1 2
1 3
1 4
1
1 SP
SUB2
SUB3
SUB4
PV.1
RSP.1
MVH.1
MVL.1
VLVO.1
VLVC.1
1 PV
1 SP
1 MV ( )
1 MV ( )
1 MV ( )
1 MV ( )
MVH.1
OUT1 OUT2
LRSP.1
BNK0.1
BNK1.1
BNK2.1
RNRS.1
MNAT.1
2 4
* 串级标准控制,串级加热 / 冷却控制,位置比例控制和比率控制也同时有效。 参见“第 3 章,典型控制示
例” ( 页 3-1)
1-7
Page 25
1 章 概述
■主要功能
概述
●输入 以输入类型开关选择温度输入后 TC热电偶或 PT铂电阻)或模拟
量输入 (电流输入或电压输入),然后在参数设置中选择输入类型
如果输入类型 SW 设置为温度输入 (铂电阻或热电偶),能设置温度单 位。 如果输入类型 SW 设置为模拟量输入 (电流输入或电压输入),能 设置刻度和小数点位置。
IN1 IN2 IN3 IN4
输入类型开关位置
TC.PT
IN1 TYPE
ANALOG
: Pt 100 :
K, J, T, E, L, U, N, R, S, B, W
: 4 20 mA, 0 20 mA : 1 5 V, 0 5 V, 0 10 V
●事件输入分配 操作命令能分配给每个事件输入。 如果使用事件输入,请使用E5AR/ER-
□□ B/D
在多点输入类型中,通道 2 能被分配并且基于通道数量能分配更多的事 件输入。
操作指令 “通过通信 OFF/ON 写入”对所有通道都有效。
1
EV1 EV2 EV3 EV4 EV5 EV6
1 ( 0)
Communication write OFF/ON
1 ( 1)
Channel 1 Bank No. (bit 0)
1 ( 2)
Channel 1 Bank No. (bit 1)
1 /
Channel 1 Bank No. (bit 2)
1 /
Channel 1 Run/Stop
1SP ( / )
OFF/ON
Communication write OFF/ON Channel 1 Bank No. (bit 0)
Communication write OFF/ON
Channel 1 Bank No. (bit 1)
Channel 1 Bank No. (bit 0)
Channel 1 Bank No. (bit 2)
Channel 1 Bank No. (bit 1)
1 /
Channel 1 Run/Stop
Channel 1 Bank No. (bit 2)
2SP ( / )
1 /
Channel 1 Run/Stop
1 /
Channel 2
Channel 3
Channel 4
1-8
Page 26
1.3 输入 / 输出配置和主要功能
●控制模式 每个温控器的控制类型通过设定控制模式来选择。对于控制所要求输出
分配来设定控制模式的默认值。
在设定控制模式之后,为每个通道指定正向 / 逆向操作。
标准类型
控制模式依据输入的点数来选择。
概述
控制模式
标准控制
加热 / 冷却控制
带远程 SP
标准控制
带远程 SP
加热 / 冷却
比率控制
串级标准控制
串级加热 /
冷却控制
1 输入
类型
IN1 IN1 IN1 OUT1
IN1 IN1 IN1
2 输入类型
IN2 IN2 OUT2
IN2 IN2
IN1 IN2: 远程 SP
IN1 IN2: 远程 SP
IN1 IN2: 比率设置
IN1: 主回路 IN2: 二次回路
IN1: 主回路 IN2: 二次回路
4 输入
类型
IN3 OUT3
IN4 OUT4
OUT1
OUT2
OUT3
OUT4
OUT1
OUT1 OUT2
OUT1
OUT1
OUT1 OUT2
输出
控制 / 传输输出分配
通道 1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2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3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4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1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1 控制输出 (冷却)
通道 2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1 控制输出 (冷却)
通道 1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1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1 控制输出 (冷却)
通道 1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2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1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1 控制输出 (冷却)
正向 / 逆向操作
正向操作
(冷却)
反向操作
(加热)
随着当前值增加 MV 值增加的控制。
(当前值 (PV)高于设定值 (SP)时, MV
PV SP 的偏差成比例增加)。 随着当前值增加 MV 值减少的控制。
(当前值 (PV)低于设定值 (SP)时, MV
PV SP 的偏差成比例增加)。
说明
·当使用脉冲输出时,对于每个通道都要设置控制周期。
1-9
Page 27
概述
1 章 概述
控制模式
标准控制
位置比例类型
位置比例类型仅使用标准控制。
1 输入类型 2 输入类型 4 输入类型
IN1
--
输出
OUT1
OUT2
控制 / 传输输出分配
通道 1 控制输出 (打开)
通道 1 控制输出 (关闭)
正向 / 逆向动作
正向动作
(冷却)
反向动作
(加热)
随着当前值增加 MV 值增加的控制。
(当前值 (PV)高于设定值 (SP)时, MV
值随 PV SP 的偏差成比例增加)。
随着当前值增加 MV 值减少的控制。
(当前值 (PV)低于设定值 (SP)时, MV
值随 PV SP 的偏差成比例增加)。
说明
·可选择开环控制或闭环控制以用于位置比例类型。 开环控制允许不带 电位计的位置比例控制。
●控制 / 传输输出分配 使用此设置对从每个输出中输出的数据类型进行指定。
对于多点输入类型,可根据通道数量需要设置分配数据用于通道 2 及更 高通道号。
OUT1 OUT2 OUT3 OUT4
1 ( ) 1 ( ) 1 SP 1 SP 1 1 ( ) 1 ( ) 1
2 ( ) 2 ( )
Channel 2
1
Channel 3
Channel 4
1-10
3 ( )
4 ( )
使用于控制输出时,参考前页关于控制模式设置的阐述进行自动分配。 无需改变。
Page 28
1.3 输入 / 输出配置和主要功能
用于传输输出类型时,指定数据传输至未使用的输出。
对于支持多点输出的输出,可根据多点输出类型指定脉冲电压输出或线 性电流输出。
对于线性电流输出,可以选择 0 ~ 20mA 或 4 ~ 20mA。 脉冲电压输出12 V DC, 40 mA
OUT1 OUT2 OUT3 OUT4
0 20 mA
20 mA
4
●辅助输出分配 使用此设置对从每个辅助输出中输出的数据类型进行指定。
对于多点输入类型,可根据通道数量需要设置分配数据用于通道 2 及更 高通道号。 U-ALM 输出是对于所有通道带报警功能 1 ~ 4 的 OR 输出。
1
SUB1 SUB2 SUB3 SUB4
1 1 1 2 1 3 1 4
Channel 2 alarm 1
1
Channel 2 alarm 2
Channel 3 alarm 1
1 RSP
Channel 2 alarm 3
Channel 3 alarm 2
Channel 4 alarm 1
Channel 2 alarm 4
Channel 3 alarm 3
U-ALM
Channel 4 alarm 2
2
Channel 3 alarm 4
Channel 4 alarm 3 Channel 4 alarm 4
Channel 2
Channel 3
Channel 4
1 OR 2 OR 3 OR 4 OR
4
RSP OR
OR
概述
1-11
Page 29
1 章 概述
■型号编号说明
概述
A (96 x 96 mm) A E (48 x 96 mm) E
/
1
, R
Q
C
2
, R
 4 SPST-NO COM 4 
, 2
E5 R
P
Q C
T
, 4
2
1
+ FB
)
, 2 B
F
W
 RS-485 3
2
 D
1
( 
 W
 CompoWay/F FLK DeviceNet DRT
以上是根据功能进行的说明。 根据功能组合选择,可能产生不同差异。 订购前请先参考样本目录。 关于 DeviceNet 通信功能的使用说明,请参考 E5AR/E5ER数字控制器 DeviceNet通信操作手册 (H124)。
1-12
Page 30

2 准备工作

2.1 安装 ................................................................................... 2-2
2.2 端子的使用......................................................................... 2-4
准备工作
2-1
Page 31
2 准备工作
MANU
CMW

2.1 安装

■尺寸
E5AR
准备工作
96
SUB1 SUB2 SUB3 SUB4
8.8.8.8.8
8
8.8.8.8.8
OUT1 OUT2
PF
1
A/M
OUT3 OUT4 STOP RSP
PF2/CH
8.8.8.8
96
E5ER
48
SUB1
SUB2
SUB4
SUB3
PV
8.8.8.8.8
SV
8.8.8.8.8
CH2
MV
CMW
8.8.8.8
MANU
96
OUT1 OUT2
RSP
STOP
■安装
●面板安装空孔尺寸
E5AR E5ER
+0.8
92
0
E5 AR
11.5 3
PV
SV
MV
111
95
2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10
110
11.5 3
95
2
111
+0.6
45
0
110
60
+0.8
0
92
120
2-2
120
+0.8
0
92
Page 32
●安装过程
若单元的前面需具有水密性, 则贴上附带的水密包装。 若单元前面不需具有水密性, 则可不贴上水密包装。 通过安装面板孔将主单位插入 面板。
把附带的装置插入到后面凹槽 的上下部。
2.1 安装
E5AR E5ER
准备工作
慢慢交替拧紧装置上下部的螺 丝使之平衡 将螺丝拧紧,直 到没有缝隙。
●取出单元 通常情况下无需将单元取出,然而需要进行维护时可将其取出。
1
2
1
0.4
当取出单元时,请在螺丝起子上放置布料防止刮花或损坏温控器。
2.0
2-3
Page 33
2 准备工作

2.2 如何使用端子

通过刻在本体上面和侧面的标记(A-1-)查看端子的布置图。
E5AR
E5AR-Q4B E5AR-C4B
准备工作
E5AR-A4B-500
100-240 VAC24 VAC/DC
+--
+
100 240 VAC
24 VAC/DC
(
)
E53-ARQC E5AR-A4B-500
OUT2
12 V 40 mA OUT1
12 V 40 mA
4-20 mA DC, 500 Ω 0-20 mA DC, 500 Ω
( )
BEDCA
1
2
3 4
5
6 1
2
E5AR-A4B-500
B
COM
1
SUB1
2
SUB2
3
COM
4
SUB3
5
SUB4
6
3 4
5 6
KJIHGF
+
-
( )
EV1
1
EV2
COM
-
+
V
I
( )
( )
2
3
4
-
5 6
+
TC
PT
K
( )
1
2
+
3
-
4
+
5
-
6 F
A
E5AR-A4B-500
+
--+
100-240 VAC24 VAC/DC
BEDC
1
2
3 4
5
100 240 VAC
24 VAC/DC
(
)
6 1
2
3 4
5 6
E53-ARCC E5AR-A4B-500
OUT2
4-20 mA DC, 500 Ω 0-20 mA DC, 500 Ω
(
)
OUT1
4-20 mA DC, 500 Ω 0-20 mA DC, 500 Ω
(
)
1
2
+
3
-
+
-
+
4
-
5 6
F
( )
I
E5AR-A4B-500
B
COM
1
SUB1
2
SUB2
3
COM
4
SUB3
5
SUB4
6
KJIHGF
EV1
1
EV2
COM
-
++
V
( )
( )
2
3
4
-
5 6
K
TC
PT
( )
E5AR-Q43B-FLK E5AR-C43B-FLK
E5AR-A4B-500
E53-ARQC3
RS-485
OUT2
12 V 40 mA OUT1
12 V 40 mA
4-20 mA DC, 500 Ω 0-20 mA DC, 500 Ω
( )
100-240 VAC
+
1
B(+)
-
-
)
A(
2
+
3
-
4
+
5
-
6 F
A BEDC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E5AR-A4B-500
KJIHGF
E5AR-A4B-500
EV1
EV2
COM
+
-
-
++
PT
V
I
( )
( )
( )
B
COM
1
SUB1
2
SUB2
3
COM
4
SUB3
5
SUB4
6
1
2
3
4
-
5 6
TC
K
( )
E5AR-A4B-500
100-240 VAC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E53-ARCC3
B(+)
RS-485
-
)
A(
OUT2
4-20 mA DC, 500 Ω 0-20 mA DC, 500 Ω
(
)
OUT1
4-20 mA DC, 0-20 mA DC,
( )
500 Ω 500 Ω
A BEDC
+
1
-
2
+
3
-
4
+
5
-
6 F
E5AR-A4B-500
KJIHGF
E5AR-A4B-500
EV1
EV2
COM
+
-
-
++
PT
V
I
( )
( )
( )
B
COM
1
SUB1
2
SUB2
3
COM
4
SUB3
5
SUB4
6
1
2
3
4
-
5 6
TC
K
( )
2-4
Page 34
E5AR-Q43DB-FLK E5AR-C43DB-FLK
E5AR-A4B-500
E53-ARQC3
RS-485
OUT2
12 V 40 mA
OUT1
12 V 40 mA
4-20 mA DC, 500 Ω
0-20 mA DC, 500 Ω
( )
100-240 VAC
+
1
B(+)
-
-
)
A(
2
+
3
-
4
+
5
-
6 F
A BEDC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E5AR-A4B-500
E53-ARB4
EV3
EV4
EV5
EV6
KJIHGF
COM
E5AR-A4B-500
EV1
EV2
COM
+
-
-
++
PT
V
I
( )
( )
( )
E5AR-A4B-500
B
COM
1
SUB1
2
SUB2
3
COM
4
SUB3
5
SUB4
6
E 1
2
3
4
5
100-240 VAC
A BEDC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6
-
TC
( )
1
2
3
4
5 6
K
E53-ARCC3
RS-485
OUT2
4-20 mA DC, 500 Ω 0-20 mA DC, 500 Ω
(
OUT1
4-20 mA DC, 500 Ω 0-20 mA DC, 500 Ω
( )
+
1
B(+)
-
-
)
A(
2
+
3
-
4
+
)
5
-
6 F
2.2 如何使用端子
E5AR-A4B-500
B 1
2
3
4
5 6
E53-ARB4
EV3
EV4
EV5
EV6
KJIHGF
COM
E5AR-A4B-500
EV1
EV2
COM
+
-
-
I
( )
-
++
TC
PT
V
( )
( )
( )
COM
SUB1
SUB2
COM
SUB3
SUB4
1
2
3
4
5 6
K
E
准备工作
1
2
3
4
5 6
E5AR-QC43DB-FLK
E5AR-A4B-500
100 240 VAC
24 VAC/DC
(
E53-ARQC3
RS-485
OUT2
12 V 40 mA OUT1
12 V 40 mA
4-20 mA DC, 500 Ω 0-20 mA DC, ( )
100-240 VAC24 VAC/DC
+
--+
)
+
1
B(+)
-
-
)
A(
2
+
3
-
4
+
5
-
6 F
500 Ω
E53-ARCC E5AR-A4B-500
OUT4
4-20 mA DC, 0-20 mA DC,
(
)
OUT3
4-20 mA DC, 500 Ω 0-20 mA DC, (
)
500 Ω 500 Ω
500 Ω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A BEDC
1
2
+
3
-
4
+
5
-
6 G
E5AR-A4B-500
E53-ARB4
EV3
EV4
EV5
EV6
KJIHGF
COM
EV1
EV2
COM
+
-
-
++
PT
V
I
( )
( )
( )
B
COM
1
SUB1
2
SUB2
3
COM
4
SUB3
5
SUB4
6
E 1
2
3
4
5 6
1
2
3
4
-
5 6
TC
K
( )
2-5
Page 35
准备工作
2 章 准备工作
E5AR-Q43DW-FLK (2 回路控制 ) E5AR-C43DW-FLK (2 回路控制 )
E5AR-A4W-500
E53-ARQC3
RS-485
OUT2
12 V 40 mA OUT1
12 V 40 mA
4-20 mA DC, 500 Ω 0-20 mA DC, 500 Ω
( )
B(+)
A(
-
)
100-240 VAC
+
1
-
2
+
3
-
4
+
5
-
6
F
A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BEDC
E5AR-A4W-500
2
1
E5AR-A4W-500
B 1
2
3
4
5 6
E53-ARB4
EV3
EV4
EV5
K
JIHGF
EV6
COM
+
-
-
+
+
PTVI
-
-
++
PT
V
I
( )
( )
( )
-
+
-
TC
( )
E5AR-A4W-500
COM
SUB1
SUB2
COM
SUB3
SUB4
E
1
2
3
4
5 6
E53-ARCC3
RS-485
OUT2
4-20 mA DC, 0-20 mA DC,
(
OUT1
4-20 mA DC,
0-20 mA DC,
( )
1
2
3
TC
4
5 6
K
)
B(+)
A(
-
500 Ω 500 Ω
)
500 Ω 500 Ω
100-240 VAC
+
1
-
2
+
3
-
4
+
5
-
6
F
A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BEDC
JIHGF
E5AR-A4W-500
+
-
-
2
+
+
-
-
1
++
I
( )
( )
K
V
( )
E5AR-A4W-500
B
1
2
3
4
5 6
E53-ARB4
EV3
EV4
EV5
EV6
COM
-
+
PTVI
TC
-
TC
PT
( )
COM
SUB1
SUB2
COM
SUB3
SUB4
E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K
E5AR-QQ43DW-FLK (2 回路控制 )
+
-
+
-
( )
JIHGF
I
E5AR-A4W-500
E53-ARB4
EV3
EV4
EV5
K
EV6
COM
-
+
-
+
V
( )
( )
B 1
2
3
4
5 6
-
+
PTVI
TC
-
+
TC
PT
( )
E5AR-A4W-500
100 240 VAC
24 VAC/DC ( )
E53-ARQC3
RS-485
OUT2
12 V 40 mA
OUT1
12 V 40 mA
4-20 mA DC 0-20 mA DC
( )
E53-ARQC
OUT4
12 V 40 mA
OUT3
40 mA
4-20 mA DC, 0-20 mA DC, ( )
B(+)
A(
12 V
100-240 VAC24 VAC/DC
+
--+
+
1
-
-
)
2
+
3
-
4
+
5
-
6
F
500 Ω 500 Ω
500 Ω 500 Ω
BEDC
A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E5AR-A4W-500
1
2
+
3
-
4
+
5
-
6
2
1
G
COM
SUB1
SUB2
COM
SUB3
SUB4
E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K
2-6
Page 36
2.2 如何使用端子
E5AR-CC43DWW-FLK (4 回路控制 ) E5AR-QQ43DWW-FLK (4 回路控制 )
( )
JIHGF
+
-
+
I
-
I
E5AR-A4WW-500
B 1
2
3
4
5 6
E53-ARB4
EV3
EV4
EV5
K
EV6
COM
-
+
-
+
PT
V
( )
( )
-
+
-
+
TC
( )
E5AR-A4WW-500
COM
SUB1
SUB2
COM
SUB3
SUB4
E
1
2
3
4
5 6
1
2
3
TCPTV
4
5 6
J, K
E53-ARQC3
RS-485
OUT2
12 V 21 mA
OUT1
12 V 21 mA
4-20 mA DC, 0-20 mA DC,
( )
E53-ARQC
OUT4
12 V 21 mA OUT3
21 mA
4-20 mA DC, 0-20 mA DC, ( )
B(+)
A(
12 V
-
)
500 Ω 500 Ω
100-240 VAC
+
1
-
2
+
3
-
4
+
5
-
6
F
500 Ω 500 Ω
BEDC
A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E5AR-A4WW-500
1
2
+
3
-
4
+
5
-
6
G
2(K) 4(J)
1(K) 3(J)
( )
JIHGF
+
-
+
I
-
I
E5AR-A4WW-500
B 1
2
3
4
5 6
E53-ARB4
EV3
EV4
EV5
K
EV6
COM
-
+
-
+
PT
V
( )
( )
-
+
TCPTV
-
+
TC
( )
SUB1
SUB2
COM
SUB3
SUB4
E5AR-A4W-500
100 240 VAC
24 VAC/DC ( )
E53-ARCC3
RS-485
OUT2
4-20 mA DC, 0-20 mA DC,
(
OUT1
4-20 mA DC, 0-20 mA DC,
( )
E53-ARCC E5AR-A4WW-500
OUT4
(
OUT3
4-20 mA DC, 0-20 mA DC, (
B(+)
-
A(
500 Ω 500 Ω
)
4-20 mA DC, 0-20 mA DC,
)
+
--+
500 Ω 500 Ω
100-240 VAC24 VAC/DC
BEDC
A
1 2 3 4
+
-
)
5 6
1
1
2
2
+
3
3
-
4
4
+
5
5
-
6
6
F
1
500 Ω 500 Ω
500 Ω 500 Ω
2
+
3
-
4
+
5
-
6
G
2(K) 4(J)
1(K) 3(J)
)
COM
E
1
2
3
4
5 6
准备工作
1
2
3
4
5 6
J, K
E5AR-PR4DF E5AR-PRQ43DF-FLK
E5AR-PA4F-500
100-240 VAC24 VAC/DC
+--
+
100 240 VAC
24 VAC/DC
)
(
E53-ARRR
OUT2
OUT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250 VAC 1 A
3
4
5 6
F
BEDC
E5AR-PA4F-500
+
-
I
( )
E5AR-PA4F-500
B 1
SUB1
2
SUB2
3
COM
4
SUB3
5
SUB4
6
E53-ARB4
EV3
EV4
EV5
EV6
KAJIHGF
COM
O
1
W
2
C
3
-
++
V
( )
( )
4
-
5 6
TC
PT
K
( )
COM
E 1
2
3
4
5 6
E5AR-PA4F-500
100 240 VAC 24 VAC/DC ( )
E53-ARQC
OUT4
12 V 40 mA
OUT3
12 V 40 mA
4-20 mA DC, 0-20 mA DC,
( )
100-240 VAC24 VAC/DC
+--
+
1
2
+
3
-
4
+
5
-
6
500 Ω
G
500 Ω
B(+)
RS-485
A(
-
)
OUT2
OUT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250 VAC 1 A
3
4
5 6
F
A
BEDC
+
-
E5AR-PA4F-500E53-ARRR3
( )
JIHGF
I
-
+
( )
K
V
( )
E5AR-PA4F-500
B 1
2
3
COM
4
SUB3
5
SUB4
6
E53-ARB4
EV3
EV4
EV5
EV6
COM
O
1
W
2
C
3
4
-
5 6
+
TC
PT
K
( )
COM
SUB1
SUB2
E 1
2
3
4
5 6
2-7
Page 37
准备工作
2 章 准备工作
E5ER
E5ER-Q4B E5ER-C4B
E5ER-AB-500
100-240 VAC24 VAC/DC
+--
+
100 240 VAC 24 VAC/DC
)
(
E53-ARQC
1
500 Ω 500 Ω
2
+
3
-
4
+
5
-
6 C
OUT2
12 V 40 mA OUT1
12 V 40 mA
4-20 mA DC, 0-20 mA DC,
( )
A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E53-ARR4
B
B
1
2
3
4
5 6
EDC
E5ER-AB-500
EV1
EV2
COM
+
-
-
++
PT
V
I
( )
( )
( )
-
TC
( )
COM
SUB1
SUB2
COM
SUB3
SUB4
1
2
3
4
5 6
E
OUT2
(
OUT1
( )
E5ER-AB-500
100-240 VAC24 VAC/DC
+--
+
100 240 VAC 24 VAC/DC (
)
E53-ARCC
4-20 mA DC, 0-20 mA DC,
)
4-20 mA DC, 0-20 mA DC,
500 Ω 500 Ω
500 Ω 500 Ω
1
2
3 4
5
6 1
B
COM
1
SUB1
2
SUB2
3
COM
4
SUB3
5
SUB4
6
E53-ARR4
BA
2
3 4
5 6
EDC
E5ER-AB-500
1
2
+
3
-
4
+
5
-
6 C
EV1
EV2
COM
+
-
-
++
PT
V
I
( )
( )
( )
-
TC
( )
1
2
3
4
5 6
E
E5ER-Q43B-FLK E5ER-C43B-FLK
E5ER-AB-500
E53-ARQC3
RS-485
OUT2
12 V 40 mA OUT1
12 V 40 mA
4-20 mA DC, 0-20 mA DC,
( )
B(+)
A(
100-240 VAC
-
-
)
-
-
500 Ω 500 Ω
+
1
2
+
3
4
+
5 6
C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A B
E5ER-AB-500
+
-
( )
E53-ARR4
B
1
2
3
4
5 6
EDC
EV1
EV2
COM
-
++
PT
V
I
( )
( )
-
TC
( )
COM
SUB1
SUB2
COM
SUB3
SUB4
1
2
3
4
5 6
E
E5ER-AB-500
100-240 VAC
E53-ARCC3
OUT2
(
OUT1
4-20 mA DC, 500 Ω 0-20 mA DC, ( )
B(+)
RS-485
A(
4-20 mA DC, 500 Ω 0-20 mA DC, 500 Ω
)
-
)
500 Ω
+
1
-
2
+
3
-
4
+
5
-
6 C
A B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E53-ARR4
B 1
2
3
4
5 6
EDC
E5ER-AB-500
EV1
EV2
COM
+
-
-
++
PT
V
I
( )
( )
( )
-
TC
( )
COM
SUB1
SUB2
COM
SUB3
SUB4
1
2
3
4
5 6
E
2-8
Page 38
E5ER-QT3DB-FLK E5ER-CT3DB-FLK
E5ER-AB-500
E53-ARQC3
OUT2
12 V 40 mA OUT1
12 V 40 mA
4-20 mA DC, 0-20 mA DC,
( )
RS-485
E53-ART2
B(+)
100-240 VAC
-
)
A(
500 Ω 500 Ω
+
1
-
2
+
3
-
4
+
5
-
6 C
1
2
+
3
SUB1
-
4
+
5
SUB2
-
6 D
AB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D
E53-ARB4
EV3
EV4
EV5
EV6
COM
EDC
E5ER-AB-500
EV1
EV2
COM
+
-
-
++
PT
V
I
( )
( )
( )
-
TC
( )
B
E5ER-AB-500
1
2
3
4
5
E53-ARCC3
6
OUT2
4-20 mA DC, 0-20 mA DC,
(
OUT1
4-20 mA DC, 0-20 mA DC,
( )
1
2
3
4
5 6
E
RS-485
E53-ART2
B(+)
A(
)
SUB1
SUB2
100-240 VAC
-
)
500 Ω 500 Ω
500 Ω 500 Ω
1
2
3 4
+
-
+
-
+
-
5
1
6
2
1 2
3
4
3
5
4
6
5
C
6
1
2
+
3
-
4
+
5
-
6
D
D
2.2 如何使用端子
AB
E53-ARB4
EV3
EV4
EV5
EV6
COM
EDC
E5ER-AB-500
EV1
EV2
COM
+
-
-
++
PT
V
I
( )
( )
( )
-
TC
( )
B 1
2
3
4
5 6
准备工作
1
2
3
4
5 6
E
E5ER-QC43B-FLK
E5ER-AB-500
100 240 VAC 24 VAC/DC( )
E53-ARQC3
RS-485
OUT2
12 V 40 mA OUT1
12 V 40 mA
4-20 mA DC, 0-20 mA DC,
( )
E53-ARCC
OUT2
(
OUT1
4-20 mA DC, 500 Ω 0-20 mA DC, 500 Ω
( )
100-240 VAC
24 VAC/DC
+--
+
+
B(+)
-
-
)
A(
+
-
+
-
500 Ω 500 Ω
4-20 mA DC, 500 Ω 0-20 mA DC, 500 Ω
)
1
2
3 4
5
1
6
2
1 2
3
4
3
5
4
6
5
C
6
1
2
+
3
-
4
+
5
-
6 D
AB
EDC
E5ER-AB-500
+
-
-
++
V
I
( )
( )
E53-ARR4
B
1
2
3
4
5 6
EV1
EV2
COM
PT
( )
-
TC
( )
COM
SUB1
SUB2
COM
SUB3
SUB4
1
2
3
4
5 6
E
2-9
Page 39
准备工作
2 章 准备工作
E5ER-QT3DW-FLK (2 回路控制 ) E5ER-CT3DW-FLK (2 回路控制 )
E5ER-AW-500
100 240 VAC 24 VAC/DC( )
E53-ARQC3
RS-485
OUT2
12 V 40 mA OUT1
12 V 40 mA
4-20 mA DC, 0-20 mA DC,
( )
E53-ART2
24 VAC/DC
+--
+
B(+)
A(
-
)
500 Ω 500 Ω
100-240 VAC
+
1
-
2
+
3
-
4
+
5
-
6
C
1
2
+
3
SUB1
-
4
+
5
SUB2
-
6 D
AB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E5ER-AW-500
D
E53-ARB4
B 1
EV3
EV4
EV5
EV6
COM
2
3
4
5 6
EDC
+
-
-
2
+
+
I
-
-
1
+
V
I
( )
( )
( )
1
-
2
+
3
TCPTV
4
-
5 6
+
TC
PT
E
( )
E5ER-AW-500
100 240 VAC 24 VAC/DC( )
E53-ARCC3
RS-485
OUT2
4-20 mA DC, 0-20 mA DC,
(
OUT1
4-20 mA DC, 500 Ω 0-20 mA DC, 500 Ω
( )
+
B(+)
A(
500 Ω 500 Ω
)
E53-ART2
SUB1
SUB2
100-240 VAC24 VAC/DC
+--
+
1
-
-
)
2
+
3
-
4
+
5
-
6
C
+
-
+
-
A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C
E5ER-AW-500
1
2
3
4
5 6
D
D
E53-ARB4
B
EV3
EV4
EV5
EV6
COM
ED
+
-
-
2
+
+
I
-
-
1
+
I
( )
( )
V
( )
B 1
2
3
4
5 6
1
-
2
+
3
TCPTV
4
-
5 6
+
TC
PT
E
( )
E5ER-PRTDF E5ER-PRQ43F-FLK
D
E53-ARB4
BA
EV3
EV4
EV5
EV6
COM
EDC
E5ER-PAF-500
+
-
-
+
I
( )
( )
V
( )
B
1
2
3
4
5 6
E5ER-PAF-500
100 240 VAC 24 VAC/DC( )
E53-ARRR3
RS-485
B(+)
A(
+
-
)
OUT2
OUT1
+--
+
-
100-240 VAC24 VAC/DC
1
2
250 VAC 1 A
3
4
5 6
C
O
1
W
2
C
3
4
-
5 6
+
TC
PT
E
( )
E53-ARQC
OUT4
12 V 40 mA OUT3
12 V 40 mA
4-20 mA DC, 0-20 mA DC, ( )
500 Ω 500 Ω
1
2
+
3
-
4
+
5
-
6
D
E5ER-PAF-500
24 VAC/DC
+--
+
100 240 VAC 24 VAC/DC( )
E53-ARRR
1
2
250 VAC 1 A
3
OUT2
4
5
OUT1
6 C
E53-ART2
100-240 VAC
SUB1
SUB2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
3
-
4
+
5
-
6 D
AB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E5ER-PAF-500
+
-
I
( )
EDC
-
+
V
( )
E53-ARR4
B
1
2
3
4
5 6
PT
( )
-
+
TC
( )
COM
SUB1
SUB2
COM
SUB3
SUB4
O
1
W
2
C
3
4
5 6
E
2-10
Page 40
■接线时的注意事项
· 将信号线和电源线分开,以保护温控器免受噪音影响。
· 端子接线时使用接线端子。
·端子螺丝紧固转矩 0.40 0.56N·m
·螺丝端子应使用 M3 型并使用以下某一形式:
■接线
图解中框内端子号代表单元内部,框外的端子号则代表单元的外部。
●电源 ( 端子 ) ·按以下方式连接端子 A1 A2
E5AR
 A B C D E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F G H I J K
E5ER
 A B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C D E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00-240 V AC 50/60Hz 22 VA 17 VA
24 V AC 50/60Hz 15 VA 11 VA 24 V DC ( 无极性 )
A
1
2
输入电压
-
+
5.8 mm
5.8 mm
+
-
2.2 如何使用端子
准备工作
输入电源因型号而不同 100-240 V AC 24 V AC/DC
(无极性)
E5AR E5ER
10 W 7 W
2-11
Page 41
准备工作
2 章 准备工作
●输入 ( 端子 ) ·对于输入 1 (IN1),连接 E5AR 上的端子 K4 K6 ,或根据输入类型连
E5AR
 A B C D E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F G H I J K
IN4
IN3
E5ER
 A B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C D E
IN2
IN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IN2
IN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E5ER 上的端子 E4 E6
·对于多点输入类型,根据输入点数以相同方式连接输入 2 ~ 4 (IN2 ~ IN4)
E5AR
IN1 IN2
4
5
6
K K J J
1
2
3
IN3 IN4
1
4
2
5
3
6
A
B
B
Pt
-
+
V ITC
+
-
E5ER
IN1 IN2
4
5
6
E E
1
2
3
A
B
B
Pt
-
+
V ITC
+
-
为了防止因未使用的输入而出现错误显示,请设置有效通道的个数。
●控制输出/传送输出 (端子)
E5AR
A  B C D E
1 2 3 4 5 6 1 2 3
OUT2
OUT4
4 5
OUT1
OUT3
6
F G H I J K
E5ER
 A B
1 2 3 4 5 6 1 2 3
OUT2
OUT4
4 5
OUT1
OUT3
6
C D E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对于 E5AR,控制输出 1 (OUT1) 输出到 F5 F6 端子,控制输出 2 (OUT2) 输出到 F3~F4 端子。
·对于 E5ER,控制输出 1 (OUT1) 输出到 C5 C6 端子,控制输出 2 (OUT2) 输出到 C3 C4 端子。
1
·对多点输入的型号,输出连接控制输出3 (OUT3)和控制输出4 (OUT4)
2 3 4 5 6 1 2 3 4 5 6
E5AR
+V
OUT1 OUT2 OUT3 OUT4
5
6
F F G G
GND
++
3
4
-
-
+V
5
6
-
L
4
-
+
+
3
­+
OUT1 OUT2 OUT3 OUT4
5
6
F F G G
GND
++
3
4
-
-
5
6
E5ER
+V
+V
OUT1 OUT2 OUT3 OUT4
5
6
C C D D
GND
++
3
4
-
-
5
6
-
L
4
-
+
+
3
­+
OUT1 OUT2 OUT3 OUT4
5
6
C C D D
GND
++
3
4
-
-
5
6
+
+
3
L
4
-
-
+
+
3
L
4
-
-
2-12
·如果端子 和端子 用于脉冲电压输出,上电后大约有 2V 的电压输 出。 ( 负载电阻:10 ms 最大 10 kΩ)
·使用线性电流输出时,上电后 1 秒后大约输出 2mA
Page 42
2.2 如何使用端子
·通过 “控制输出 / 传送输出分配”设置,可使不用于控制的控制输出 用做传送输出。
·每个输出类型的说明如下:
输出类型 说明
脉冲电压输出
输出电压 : 12 V DC+15%, 20%(PNP) 最大负载电流 : 40mA*, 有短路保护回路
0-20 mA DC ( 分辨率 : 约 54,000)
线性电流输出
4-20 mA DC ( 分辨率 : 约 43,000) 负载 : 最大 500 Ω
* E5AR-QQ □□□ WW- □□□的最大负载电流是 21 mA
·位置比例类型具有继电器输出 (250 V AC, 1 A) 控制输出 1 (OUT1) 是 开路输出,控制输出 2 (OUT2) 是闭合输出。
E5AR
E5ER
准备工作
3
OUT2
4
5
OUT1
6
3
OUT2
4
5
OUT1
6
F C
·继电器输出说明见下 : 250 V AC, 1 A (包括浪涌电流)
●辅助输出 ( 端子 ) ·对 于 E5AR-4□□, 辅助输出 1 4 (SUB1 4)输出到 B1 B6端子。
E5AR
 A B C D E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F G H I J K
E5ER
 A B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C D E
SUB1
SUB2
COM SUB1 SUB2
COM SUB3 SUB4
COM SUB1 SUB2 COM SUB3 SUB4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E5AR
B
1
SUB1
2
3
4
SUB3
5
6
SUB2
SUB4
·对于 E5ER- □ 4 □□ , 辅助输出 1 ~ 4 (SUB1 ~ 4) 输出到 B1 ~ B6 端子。对于 E5ER- □ T □□ , 辅助输出 1 ~ 2 (SUB1 ~ 2) 输出到 D3 ~ D6 端子。
E5ER-@4@@
B
1
SUB1
2
3
4
SUB3
5
6
SUB2
SUB4
2-13
Page 43
2 准备工作
·继电器输出说明见下 :
250 V AC 1 A
·对 于 E5ER- T □□ 辅助输出 1 2 (SUB1 2)输出到端子 D3 D6
E5ER-@T@@
准备工作
3
SUB1
4
5
SUB2
6
D
·晶体管输出说明见下 : 最大负载电压 30 V DC 最大负载电流 50 mA 最大残余电压1.5 V 最大漏电流 0.4 mA
●电位计输入 ( 端子 ) ·如果要使用位置比例控制类型来监控门坎值或执行闭环控制,则按如
E5AR
 A B C D E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F G H I J K
E5ER
 A B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C D E
PMTR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PMTR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下所示连接电位计 (PMTR)。
E5AR E5ER
O
1
W
2
C
3
O
1
W
2
C
3
K E
·关于电位计的信息,请参阅所连接的阀的手册。 端子号表示如下: O:OPEN, W:WIPE, C:CLOSE
输入范围为 100 Ω 2.5 kΩ (C O 之间 )
2-14
Page 44
2.2 如何使用端子
●事件输入 (端子)
E5AR
ABCDE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FGHI J K
E5ER
AB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CDE
EV3 EV4 EV5 EV6 COM EV1 EV2 COM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EV3 EV4 EV5 EV6 COM EV1 EV2 COM
·要使用 E5AR 上的事件输入,连连接事件输入 1 2 (EV1 EV2) K1 K3 端子,事件输入 3 ~ 6 (EV3 ~ EV6) 至 E2~E6 端子号。事件
输入个数由型号决定。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要使用 E5ER 的事件输入功能,连接事件输入 1 2 (EV1 EV2) E2 E3 端子,事件输入 3 6 (EV3 EV6) B2 B6 端子号。
件输入个数由型号决定。
准备工作
2-15
Page 45
2 准备工作
·每个型号的事件输入个数如下所示:
E5AR- □□□ B, E5ER- □□□ B:2 , EV1 EV2 E5AR- □□ D , E5ER- □□ D:4 , EV3 EV6 E5AR- □□ DB: 6 , EV1 EV6
E5AR
准备工作
1
2
3
EV1
EV2
+
EV1
+
EV2
-
K
E5ER
1
2
3
EV1
EV2
+
EV1
+
EV2
-
E
·每个输入的额定值如下所示:
E
1
2
3
4
5
6
EV3
EV4
EV5
EV6
+
EV3
EV4
EV5
EV6
-
B
1
2
3
4
5
6
EV3
EV4
EV5
EV6
+
EV3
EV4
EV5
EV6
-
接点输入 ON: 最大 1 kΩ , OFF: 100 kΩ 或更大
无接点 ON: 残余电压最大 1.5 VOFF: 漏电流最大 0.1 mA
< 电路图 >
12 V
4.7 kΩ
3.9 kΩ
COM
2-16
Page 46
2.2 如何使用端子
●通信 ( 端子 ) ·要与主机系统进行通信,在 E5AR F1 F2 端子间进行连接,或在
E5AR
 A B C D E
1 2 3 4 5 6 1
RS485
2 3 4 5 6
F G H I J K
E5ER
 A B
1 2 3 4 5 6 1
RS485
2 3 4 5 6
C D E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E5ER C1 C2 端子间进行连接。
E5AR E5ER
1
B(+)
RS-485
A(-)
2
1
B(+)
RS-485
A(-)
2
F C
·有 1:1 或 1:N 的通信类型。 使用 1:N 通信时,最多可连接 32 个单元
(包括主机)。
·最大总电缆长度是 500 m
·请使用屏蔽双绞线 (AWG28 或以上 )。
< 电缆参考图 >
AWG28
0.081
2
mm
·请使用电阻值为 100 ~ 125 Ω (1/2 W) 的终端。把终端安装在传输路径 的两端 (包括主机)。
准备工作
100 - 125 Ω (1/2 W)
F1F2(B)
(A)
·连接在计算机上 RS232C 端口时,使用 232C-485 转换器。 例子中用到的转换器:RS-232C-RS-485 接口转换器 K3SC
K32-23209
RS-232C
D-sub, 9
F1F2(B)
E5AR
(No.0)
K3SC-10
RS-232C/RS-485
+-
(A)
E5AR
(No.1)
F1 F2
(B) (A)
100 - 125 Ω (1/2 W)
E5AR
(No.31)
2-17
Page 47
准备工作
2 章 准备工作
绝缘块 如下图所示, E5AR/ER 的功能块具有电气绝缘功能。
以下信号间具有功能绝缘功能:< 输入 > < 事件输入 / 电压输出 / 电流输> < 通信 >
以下信号间具有基本绝缘功能:< 输入 / 事件输入 / 电压输出 / 电流输出 / 通信 > < 继电器输出 > < 晶体管输出 >
如果需要加固绝缘,输入、事件输入、电压输出、电流输出和通信端子 必须连接到无裸露带电部件设备上,并且其基本绝缘要与连接设备可应 用的最大电压相适应。
1 /
2
3
4
2-18
Page 48

3 典型控制例子

3.1 标准控制 ............................................................................ 3-2
3.2 化学反应设备的加热 / 冷却控制 ......................................... 3-5
3.3 陶瓷炉的位置比例控制....................................................... 3-9
3.4 回流炉的串级控制............................................................ 3-13
3.5 染色机的比率控制............................................................ 3-18
典型控制例子
3-1
Page 49
3 典型控制例子

3.1 标准控制

下述为执行用于半导体的加热器板温度控制的基础、单回路控制示例。(组合传感器和加热器的示例)
■应用
典型控制例子
■接线
Channel 1
SP
IN1
PV
-
PID *
MV
OUT1
E5AR 控制用于半导体薄片的加热器板时,按如下所示将控制模式设 置为标准控制和装置。
+
SUB1 SUB2 SUB3 SUB4 U-ALM
IN1 OUT1
8
OUT1 OUT2
PF1 PF2/CH
A/M
8.8.8.8.8
8.8.8.8.8
8.8.8.8
OUT3 OUT4 STOP RSP
PV
SV
MV
SSR G3PA
E5AR/ER 上可将控制周期可设置为 0.2 秒~ 99.0 秒。
(以前型号上的最短设置时间为 1 秒)。
对于需先结合周期控制单元 (G32A-EA)和 SSR 使用的 高精度控制应用,现在已不再需要 G32A-EA
连接铂热电阻温度输入传感器 Pt100 IN1 端子并将 OUT1 端子连接到
SSR
E5AR-Q4B 的接线如下图所示。
E5AR
 A B C D E
100 - 240 V AC
1 2 3 4 5 6 1 2 3 4 5
OUT1
6
F G H I J K
IN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SSR G3PA
3-2
Page 50
■设置
3.1 标准控制
设置控制周期为 0.2 秒以用于带 SSR 的高精度温度控制。
相关设置数据和设置如下所示。
输入 1 类型开关 = TC. PT (初始设置) 输入 1 输入类型 = 1: Pt100 -150.00 ~ 150.00 ℃ 输出 1 输出类型 = 0: 脉冲电压输出 (初始设置) 控制模式 = 0: 控制模式 (初始设置) 动作 = or-r: 反向动作 (初始设置) SP = 115.00( ℃ ) 控制周期 (加热) = 0.2
下述内容阐述了如何设置输入类型,输出 1 的输出类型,SP 和控制周期
(加热)及如何检查控制模式。
典型控制例子
RUN
1
IN1
TYPE
ANALOG
TC.PT
i1-t
o1-t
mode
23.00
2
l.0
0
l.1
l.1
0.00
0.0
0
D
MV
U
1
1
1
(PV)
115.00
/ SP /
1. 接通电源前,请确认输入 1 类型开关设置为 TC.PT
2. 接通电源并持续按住 L 键 3 秒以上以从“RUN 菜单”转移到“输入初始设 置菜单”。“i1-t: 输入 1 输入类型”显示。 按下 D 键选择设置 “1: Pt100
-150.00 150.00 ℃”。
3. 按下 L 键少于 1 秒以从“输入初始设置菜单”转为“控制初始设置菜单”。
o1-t: 输出 1 输出类型”显示。 确认设定值为 “0: 脉冲电压输出”。
4. 重复按下 M 键选择 “mode控制模式”。 确认设置为为 0: 标准控制”。
5. 持续按下 L1 秒以上返回 “RUN 菜单”。将显示 “PV/SP/MV”。按下 U 键并设置 SP 为“115.00”。
3-3
Page 51
3 典型控制例子
bank
0
l.adj
6. 按下 L 键少于 1 秒,从 “RUN 菜单”转到 “调整菜单”。
典型控制例子
■调整
cp
20.0
l.adj
7. 重复按下 M 键选择 “cp控制周期(加热)”,并按下 D 键选择“0.2”。
0.2
D
为了调整 PID 常数,运行 AT
更多信息请参阅 “4.10 决定 PID 常数 (AT 手动设置)”(P.4-20)。
如果放置薄片后温度控制 (振荡响应)超调过大,则可使 用振荡超调调整功能对超调进行调整。 关于振荡超调功能的详细内容, 参见 “5-2 控制功能”
P.5-8)。
3-4
Page 52
3.2 化学反应设备的加热 / 冷却控制

3.2 化学反应设备的加热 / 冷却控制

通过化学反应自然生成加热的化学过程的温度控制中,加热输出和自然冷却的控制方法不充分且因此通过 同时操作加热输出和冷却输出使用加热 / 冷却控制。
加热 / 冷却控制也使用于温度保持在恒定值的恒温罐的高精度控制,以及用于抽提模塑时模塑材料产生的加 热。
也可通过在液体混合系统中使用酸碱来将加热 / 冷却控制应用于 pH 控制,并在执行减压处进行压力控制。
■应用
1
SP
1 2
IN1
PV
-
PID*
MV
当使用 E5AR 控制化学反应设备时,将控制模式设置为加热 / 冷却控制
典型控制例子
并按下图所示进行操作。
+
M
除化学反应控制和其他自然产生加热的处理过程外,加热 / 冷却控制也可用于缩短加热和冷却周期以提高批处理生 产的生产效率。 示例:加热 / 冷却控制倒装焊接设备的控制
SUB1SUB2 SUB3 SUB4 U-ALM
8.8.8.8.8
8
OUT1OUT2 OUT3 OUT4 STOP RSP
PF1 PF2/CH
A/M
8.8.8.8.8
8.8.8.8
PV
SV
MV
E5AR
3-5
Page 53
3 章 典型控制例子
■接线
典型控制例子
根据输入类型连接输入到 IN1,连接加热系统到 OUT1,以及连接冷却系 统到 OUT2
按下图所示对 E5AR-C4B 进行接线。
 A B C D E
100 - 240 V AC
4 - 20 mA
4 - 20 mA
1 2 3 4 5 6 1 2 3
OUT2
4 5
OUT1
6
F G H I J K
IN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设置
i1-t
2
l.0
对象具有不同的加热和冷却属性时,设置加热 / 冷却控制的冷却系数为
0.50
相关设置数据和设置,如下所示:
线性电流输出 1 的输出类型 = 1: 4 20 mA (初始设置) 线性电流输出 2 的输出类型 = 1: 4 20 mA (初始设置) 控制模式 = 1:加热 / 冷却控制 动作 = or-r:反向动作 (初始设置) 冷却系数 = 0.50 死区 = 0.00 (℃)(初始设置)
下述中为控制模式、SP 和冷却系数的设置,以及用于其他参数的初始设 置。
1. 打开电源并按下 L 键 3 秒以上,从 “RUN 菜单”转到 “输入初始菜单”。
3-6
Page 54
3.2 化学反应设备的加热 / 冷却控制
2. 按下 L 键少于 1 秒,从“输入初始设置菜单”转到“控制初始设置菜单”。
RUN
o1-t
0
l.1
mode
0
l.1
23.0
0.0
0.0
bank
0
l.adj
U
U
MV
U
1
1
1
(PV)
/ SP/
250.0
3. 重复按下 M 键,选择“mode: 控制模式”。按下 U 键选择 “1:加热 / 冷 却控制。”
4. 按下 L 键 1 秒以上并返回到 “RUN 菜单”。显示 “PV/SP/MV 。按下 U 键,设置值为 “250.0
5. 按下 L 键少于 1 秒,从 “RUN 菜单”转到 “调整菜单”。
典型控制例子
■调整
c-sc
1.00
l.adj
6. 重复按下 M 键,选择“c-sc冷却系数”。按下 D 键设置 SP 为“0.50”。
0.50
D
为调整 PID 常数,运行 AT
更多信息请参阅 “4.10 决定 PID 常数 (AT 手动设置)”(P.4-20)。
3-7
Page 55
3 章 典型控制例子
■加热 / 冷却控制设置
选择加热 / 冷却控制时,可使用 “死区”和 “冷却系数”设置。
●死区 设置死区位于 SP 的正中。在 “调整菜单”中的 “死区”中设置死区的
宽度。设置负值时变更死区为重叠区。
= =
典型控制例子
100%
0%
P P
SP
PV
100%
0%
PV
P P
SP
·初始设置为 “0.00”。
●冷却系数 对象的加热属性与冷却属性不同且不可使用相同的 PID 参数进行满意控
制时,使用冷却系数调整冷却控制输出的比例带并平衡加热和冷却控 制。加热控制输出 P 和冷却控制输出 P 如下所述:
加热 P = P 冷却 P = 冷却 P ×冷却系数
冷却 P 的值为冷却 P 乘以冷却系数,且与加热控制输出不同,要以不同 属性执行冷却输出控制。
100%
100%
3-8
0%
P P 0.8
SP
PV
0%
PV
P P 1.5
SP
Page 56

3.3 陶瓷炉的位置比例控制

3.3 陶瓷炉的位置比例控制
使用电位计读取阀开度并接着通过附加的控制马达打开或关闭阀的控制方法,称为位置比例控制或开 / 闭伺 服控制。
■应用
通过位置比例控制阀控制煤气窑炉,如下图所示,选择控制阀控制类型
IN1
和配置仪表。
1
SP SP
PV
+
-
PID*
MV
1 2
SP
SP
E5AR
RUN
SP
4 - 20 mA
1
E55A
典型控制例子
SP
SP
26.9
为防止因突然的温度变化导致如陶瓷等对象的构成变化或 损坏,可使用 SP 倾斜功能通过 SP 倾斜值来限制 SP 的变
化率并使温度以恒定比率变化。
3-9
Page 57
3 章 典型控制例子
■接线
典型控制例子
根据输入类型连接输入到端子 IN1,连接位置比例阀打开侧到 OUT1,并 连接关闭侧到 OUT2
使用 E5AR-PR4DF 时,如下所示进行连线。
ABCDE
CWO
24 V AC
1 2 3 4 5 6 1 2 3
OUT2
4 5
OUT1
6
FGH I J K
O W
C
IN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设置
i1-t
2
l.0
使用开环控制时,只有在监视阀开度时才需连接电位计 (C, W, O)。
通过行程时间 *45 秒的位置比例阀选择阀控制类型和执行开环控制。设 置 SP 倾斜为在 10.0 / 分的宽度内变更 SP
* 为从完全打开到完全关闭的时间。
相关设置数据和设置如下所述:
动作 = or-r:反向动作 (初始设置)
“闭环 / 开环” = float: 开环
(初始设置)
行程时间 = 45
SP 倾斜时间单位 = m: min (初始设置) SP 倾斜上升值 = 10.0 (℃)
下述为行程时间和 SP 倾斜上升值设置,以及用于所有其他参数初始设 置。
1. 打开电源并按下 L键3秒以上,从“RUN 菜单”转到“输入初始设置菜单”。
3-10
Page 58
3.3 陶瓷炉的位置比例控制
RUN
2
out.1
0
l.2
mot
30
l.2
23.0
0.0
0.0
bank
0
l.adj
U
U
/ /
45
(PV)
250.0
/ SP /
2. 按下 L 键两次,从 “输入初始设置菜单”转到 “控制初始设置 2 菜单”。
3. 重复按下 M 键,选择 “mot:行程时间 ”。按下 U 键设定值为 “45”。
4. 按下 L 1 秒以上,返回 “RUN 菜单”。显示 “PV/SP/MV”。按 U 键设 SP 为“250.0”。
5. 按下 L 键少于 1 秒,从 “RUN 菜单”转到 “调整菜单”。
典型控制例子
■调整
sprh
0.0
l.adj
SP
D
6. 按下 M 键,选择“sprh :SP 倾斜上升值”,并按下 U 键设定值为“10.0”。
10.0
为调整 PID 常数,运行 AT
更多信息请参阅 “4.10 决定 PID 常数 (AT 手动设置)”(P. 4 - 2 0)。
E5AR/ER 上, SP 倾斜上升值和 SP 倾斜下降值可分别 进行设置。
3-11
Page 59
3 章 典型控制例子
■位置比例控制的设置
选择位置比例控制时,可使用 “闭环 / 开环”“马达校准”“行程时间”
“位置比例死区”“开 / 闭滞后”“电位计输入错误时的操作”及“PV
区”。
●闭环 / 开环 ·闭环控制
连接电位计用于反馈阀门开度时的控制。
·开环控制 不具有阀门开度反馈时的控制。可在不连接电位计时进行控制。
●马达校准和行程时间 连接电位计时运行 “马达校准”用于阀门开度监控的闭环控制或开环控
制。
典型控制例子
此项也将自动设置 “行程时间”,即从阀完全打开到阀完全关闭所需的 时间总量。
不带电位计执行开环控制时,需要手动设置 “行程时间”。将行程时间 设置为从阀完全打开到阀完全关闭所需要的时间总量。
●位置比例死区和开 / 闭滞后
在 “位置比例死区”中设置阀输出保持间隔 (打开输出和关闭输出的 ON/OFF 切换期间),并在 “开 / 闭滞后”中设置滞后。
门坎值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ON
OFF
0-100%
MV -
100%
PV 死区 如果当前值在 PV 死区中,此功能用于执行控制以使 PV=SP,并 在 PV
SP 时停止不必要的输出。
●电位计输入错误时的 操作
3-12
使用此设置选择停止控制或切换为开环控制,以及当闭环控制中发生电 位计错误时继续。
在电位计的 O C 接线中发生断线时,可能无法检测到电 位计错误,因此不操作此功能 (停止控制或切换为开环控
制)。
Page 60

3.4 回流炉的串级控制

3.4 回流炉的串级控制
串级控制为通过添加二级PID 回路到正常的 PID 回路中,以减少操作系统中干扰(二级回路中的干扰)所带 来的影响。
串级控制也使用于在对象旁添加传感器的情况下,用于提升控制性能。
■应用
仅可通过安装在加热器旁的传感器进行回流炉的常规温度控制。在无铅 回流炉中,固体的融化温度较高且为了缩小电子部件的热感应老化,在 板旁的炉中添加第二台传感器以提升温度控制的精确度。
典型控制例子
E5AR
G3PX G3PX
热电偶或铂电阻温度输入传感器也可直接连接到输入 2
(以前输入 2 仅支持 4 20 mA 1 5 V 并需要外部
变频器)
可在串级打开及串级关闭状态中执行自动调整
E5AR
E5AR
G3PX
N2
3-13
Page 61
3 章 典型控制例子
■接线
典型控制例子
连接接近加热器的热电偶 K 到 IN2 时,电炉中的热电偶 K 连接到 IN1, 且电源调节器连接到 OUT1
使用 E5AR-QQ43DW-FLK 时,接线如下图所示。
 A B C D E
100 - 240 V AC
2
1
G3PX
1 2 3 4 5 6 1 2 3 4 5
OUT1
6
F G H I J K
IN2
IN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设置
i1-t
2
l.0
4 - 20 mA
输入 1 和 2 设置为热电偶 K 且控制模式设置为串级标准控制。
相关设置数据和设置如下所示:
输入 1 类型开关 = TC.PT (初始设置) 输入 2 类型开关 = TC.PT (初始设置) 输入 1 输入类型 = 2: K-200.0 ~ 1300.0 ℃ (初始设置) 输入 2 输入类型 = 2: K-200.0 ~ 1300.0 ℃ (初始设置) 输出 1 的输出类型 = 1: 线性电流输出 线性电流输出 1 的输出类型
= 1: 4 20 mA (初始设置)
控制模式 = 5: 串级标准控制
SP = 180.0
下述为控制模式和 SP 的设置,以及用于其他参数的初始设置。
1. 打开电源并按下 L 3 秒以上,从“ RUN 菜单”转到“输入初始设置菜单”。
3-14
o1-t
1
l.1
2. 按下 L 键少于 1 秒,从“输入初始设置菜单”转到“控制初始设置菜单”。
1
显示 “o1-t:输出 1 输出类型”。按下 D 键设置为 “1:线性电流输出”。
Page 62
1
mode
0
l.1
3.4 回流炉的串级控制
3. 重复按下 M 键,选择 “mode:控制模式”。按下 U 键,选择 “5:串级标 准控制”。
5
U
RUN
1
■调整
SP
1
23.0
IN1
PV
+
-
PID*
MV
(
0.0
0.0
RSP
LSP
2
SP
4. 按下 L 1 秒以上,返回 “RUN 菜单”。显示 “PV/SP/MV”。按下 U 键 设置 SP 为“180.0”。
MV
(PV)
/ SP /
180.0
U
典型控制例子
IN2
SP
)
SP
SP
PV
-
PID*
MV
OUT1
(1) 在二级回路中运行 AT ,获取适合的 PID 值
主回路实现接近 SP 的稳定控制时,设置二级本地 SP 为二级 PV。 设置通道 2 SP 模式为本地 SP 模式(串级打开),并带有独立控制状态下 的二级回路,运行 AT 。 完成 AT 后,获取二级 PID 值。
(2) 设置控制模式为串级控制,在主回路上运行 AT 获取主 PID 值。
+
设置主 SP 为本地 SP。 设置通道 2 SP 模式为远程 SP 模式(串级控制),切换为串级控制,并运 行 AT
完成后,检查主要和二级控制状态(PV)并手动调整 PID 值。使用相同 的调整方法作为正常 PID 控制。
RUN
1
Ch 2
2
182.0
180.0
30.0
230.0
250.0
50.0
RSP
MV
MV
(PV)
(PV)
/ SP /
/ SP /
1. 电源打开后,显示主回路的 “PV/SP/MV”(ch 1)。
(在此假设为在使用接近 180.0
2. 按下 键选择二级 (ch 2)“PV/SP/MV”。 RSP 操作指示灯点亮指示在串
CH
级控制 (串级打开)状态下的系统。
(在此假设二级 PV 230.0 ℃。二级本地 SP 将在步骤 5 中设置为 230.0℃)。
SP 过程中的串级控制
3-15
Page 63
3 典型控制例子
2
Ch 2
2
典型控制例子
RUN (Ch 2)
2
2
Ch 2
2
(ch 2)
bank
l.adj
RSP
spmd
rsp
l.adj
RSP
230.0
0.0
50.0
RSP
bank
l.adj
RSP
at
off
l.adj
RSP
0
0
MV
SP
lsp
D
MV
230.0
U
(PV) / SP /
MV
AT /
0
U
(PV)
(PV)
/ SP/
/ SP /
3. 按下 L 键少于 1 秒,从 “RUN 菜单”转到 “调整菜单”。
4. 重复按下 M 键,选择二级 (ch 2)“spmd: SP 模式”。按下 D 键将 SP 模
式设置为 “lsp: 本地 SP”。 本地 SP 模式中 RPS 操作指示灯为关闭,表示二级回路下的独立控制 (串级
打开)。
5. 重复按下 L 键,返回“RUN 菜单”。显示二级(ch 2PV/SP/MV”。设 置二级 SP 为“230.0”,即在步骤 2 中获取的 PV
6. 按下 L 键少于 1 秒,从 “RUN 菜单”转到 “调整菜单”。
7. 按下 M 键选择二级 (ch 2)“at: AT 执行 / 取消”。按下 U 键变更设定值 为“0”并运行 AT AT 期间显示自动选择的 PID 组号且显示 1 (at) 闪烁。 AT 完成时,显示 2 显示为 “off”,且显示 1(at) 停止闪烁。
Ch 2
2
3-16
spmd
lsp
l.adj
RSP
SP
U
rsp
8. 按下 M 键选择二级 (ch 2)“spmd SP 模式”。按下 U 键选择 “rsp:远SP”。 RSP 操作指示灯在远程 SP 模式中将点亮,指示串级控制 (串级关闭)。
Page 64
3.4 回流炉的串级控制
SPDTh
1
at
off
l.adj
RSP
AT /
0
U
9. 按下 键,然后重复按下 M 键,选择主回路 (ch 1) 的“atAT 执行 /
发生主要回路输入错误时的操作
在主回路中发生输入错误时,输出错误时的 MV 用于主(ch 1MV,且 通过相当于主回路错误时 MV 的远程 SP,二级回路继续控制。
因此,请确认设置用于主回路的错误时 MV
CH
消”。按下 U 键变更设定值为 “0”并运行主 AT AT 期间显示自动选择的 PID 组号且显示 1(at) 闪烁。
完成 AT 后,显示 2 变更为 “off”且显示 1 (at) 停止闪烁。
以此完成用于主要和二级回路的 PID 调整
典型控制例子
3-17
Page 65
3 典型控制例子

3.5 染色机的比率控制

比率控制用于维持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恒定比例关系。
■应用
典型控制例子
IN2
×
AP1
IN1
此设备按恒定的流量比例混合沙子和染料,以使沙子染出统一的颜色。
PV
+
SP
-
PID*
MV
1
OUT1
Flow meter
P
4 - 20 mA
4 - 20 mA
E5AR
SUB1SUB2 SUB3 SUB4 HAU-SUB
PV
8.8.8.8.8
8
SV
8.8.8.8.8
MV
8.8.8.8
OUT1OUT2 OUT3 OUT4 STOP RSP
PF1
PF2/CH
A/M
4 - 20 mA
来自染料流量传感器的输入中使用 4 ~ 20 mA,来自沙子重量测量传感 器的输入中使用 4 ~ 20 mA 时显示设置,并在执行机构中使用 4 20 mA 输入的变频器驱动的泵。
煤气对空气的的比例控制也同样用于煤气炉中的点火控 制。 为了防止污染和节省能源,要严格控制煤气与空气的比例 以防止不完全燃烧和提升燃烧功效。
3-18
Page 66
■接线
3.5 染色机的比率控制
在参考系统中,连接 IN1 到调整系统,连接 IN2 到传感器。(流量计连 接到 IN1,沙子重量刻度连接到 IN2,以及连接泵 (驱动变频器)到 OUT1)。
使用 E5AR-QQ43W-FLK 时,接线如下。
 A B C D E
4 - 20 mA
1 2 3 4 5 6 1 2 3 4 5
OUT1
6
F G H I J K
100 - 240 V AC
2
P
2
IN2
IN1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典型控制例子
■设置
传感器 1 的刻度,用于测量染料流量,为 0.0 25.0 kg/s,传感器 2 的刻 度,用于测量沙子的重量,为 0.0 500.0 kg/s。比率值设置为 0.05,则 沙子对染料的比例为 110 : 5
相关设置数据和设置,如下所示:
输入 1 类型开关 = ANALOG 输入 2 类型开关 = ANALOG 输入 1 类型 = 15: 4 20 mA
Ch 1 刻度输入值 1= 4 Ch 1 刻度显示值 1= 0 Ch 1 刻度输入值 2= 20 Ch 1 刻度显示值 2= 250 Ch 1 小数点位置 = 1
输入 2 输入类型 = 15: 4 20 mA 输出 1 的输出类型 = 1: 电流输出 (初始设置) 线性电流输出 1 的输出类型
= 1: 4 20 mA (初始设置) 控制模式 = 4: 比率控制 直线逼近 1= on: 使有效 直线逼近 2= on: 使有效 直线逼近 1,直线逼近 2
见下页的设置示例 模拟参数 1 = 0.05 SP 模式 = rsp: 远程 SP
3-19
Page 67
3 典型控制例子
下述内容阐述了如何配置控制模式,直线逼近 1 和 2 设置,以及比率设 置。示例中假设已经配置了输入 1 和输入 2 类型设置及刻度设置。
IN2
×
AP1
典型控制例子
1
RSP
SP
(LSP)
2
1
1
5.0
0.0
0.0 1.0
SP
SP
SP
IN1
PV
-
PID*
MV
OUT1
通过用比例乘以输入 2 (用作参考)实现比率控制,并将结果用作远程 SP
+
设置 SP 模式为远程 SP
直线逼近 1
首先,将输入 2 单元匹配于输入 1 单元。通过直线逼近 1 将输入 2 从常 规数据转换为工业量。
转换 0.000 - 1.000 0 - 5.000
直线逼近 1 输入 1 = 0.000 直线逼近 1 输入 2 = 1.000 直线逼近 1 输出 1 = 0.000 直线逼近 1 输出 2 = 5.000
RUN
2
1.0
0.0
0.0 0.25
12.0
12.0
30.0
RSP
MV
(PV) / SP /
结果乘以比例。
比率设置 (AP1 = 0.05
接着使用直线逼近 2 将此结果从工业量转换为常规数据。
直线逼近 2 输入 1 = 0.000 直线逼近 2 输入 1 = 0.250 直线逼近 2 输入 1 = 0.000 直线逼近 2 输入 1 = 1.000
当比率设置 (AP1)为 0.05 且输入 2 的测量值为 240.0 kg/s,使用 12.0 kg/s SP 进行染色控制。
3-20
Page 68
■调整
3.5 染色机的比率控制
为调整 PID 常数,运行 AT
更多信息请参阅 “4.10 决定 PID 常数 (AT ,手动设置)”(P. 4 - 20 )。
为变更比例,变更 “比例设置 (AP1)”。
E5AR/ER 中,使用常规化数字于逼近设置,如断线和直 线逼近逼近值。
例, 0.200 用于 20%。同样,如果输入 1 K-200.0
1300.0 ℃, 0% (0.000)用于 -200.0C 100% 1.000 用于 1300.0 ℃。
典型控制例子
3-21
Page 69
3 章 典型控制例子
典型控制例子
3-22
Page 70

4 章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4.1 设置菜单和键操作 ..................................4-2
4.2 设定值 ............................................4-4
4.3 初始设置示例 ......................................4-5
4.4 设置输入类型 ......................................4-8
4.5 选择温度单位 .................................... 4-12
4.6 选择控制模式 .................................... 4-13
4.7 设置输出参数 .................................... 4-14
4.8 设置和变更 SP ................................................................. 4-17
4.9 执行 ON/OFF 控制 ................................ 4-18
4.10 决定 PID 常数 (AT,手动设置).................... 4-20
4.11 使用辅助输出 .................................... 4-23
4.12 启动和停止控制 .................................. 4-27
4.13 执行手动控制 .................................... 4-29
4.14 更改通道 ........................................ 4-31
4.15 操作注意事项 .................................... 4-32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4-1
Page 71
4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4.1 设置菜单和键操作

设置分在不同菜单中,且设置值称为设定数据。 E5AR/ER 上的设置分在了 17 条菜单中,如下所述。
上电后,所有指示灯会点亮 1 秒。 电源打开后的初始菜单为“RUN 菜单”。
2
1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L1 1
L + M
250
00 00
L+M
3 3
L1 1
L+M
1 1
RUN
1
L3 3
L1 L1 L1
L1 L1 L1
L1
250
00 00
2
L
L
1
1
( ) -169
L
L
1
1
L1
PID*
L1
L1
4-2
L1
L1
( ) 1201
Page 72
4.1 设置菜单和键操作
菜单 说明 操作
保护菜单 防止意外按键输入的设置。 RUN 菜单 基本显示和用于操作的设置
调整菜单 选项设置和控制调整 调整 2 菜单 可在操作功能控制中进行调整的设置。
组设置菜单 各组 SP, PID 设置集和警报设置。 PID 设置菜单 PID 集的 P, I ,D 值和限值。 逼近设置菜单 断线逼近和直线逼近设置
监视项目菜单 监视显示设置值。 输入初始设置菜单 关于输入的初始设置。 控制初始设置菜单 输出类型和控制模式的初始设置。 控制初始设置 2 菜单 操作功能的初始设置。
报警设置菜单 报警类型和输出设置 显示调整菜单 显示调整设置 通信设置菜单 通信速率,通信数据长度和其他通信设置 特殊功能设置菜单 初始设置和 PF 键设置。
扩展控制设置菜单 高级控制设置和位置比例控制设置。 校准菜单 用户校准
* 为了转换到特殊功能设置菜单,在 “保护菜单”中设置 “初始设置保护”为 “0”。
操作进行
操作停止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lprt
在下述各菜单,控制停止:输入初始设置,控制初始设置,控制初始设 置 2,报警设置,显示调整,通信设置,高级功能设置,扩展控制设置 和校准。
如果转换到上述的任一菜单中所有通道的控制将停止。 显示 3 显示了当前菜单。字符和相应的菜单如下所示:
显示 3
l.prt
不亮 * RUN 菜单
l.adj l.ad2
l.bnk l.pid
l.tec l.mon l.0 l.1 l.2
l.3 l.4 l.5 l.adf l.exc l.cal
* 根据选择的设置数据进行显示。
保护菜单
调整菜单 调整 2 菜单
组设置菜单 PID 设置菜单
逼近设置菜单 (技术) 监视项目菜单 输入初始化设置菜单 控制初始化设置菜单 控制初始化设置 2 菜单
报警设置菜单 显示调整菜单 通信设置菜单 特殊功能设置菜单 扩展控制设置菜单 校准
菜单
4-3
Page 73

4.2 设定值

为每个设置选定的值称为“设定值”。设定值有 2 种类型:数字和字符。
以下说明了显示和更改设定值:
1
1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4 章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25.0
1300.0
0.0
25.0
-200.0
0.0
更改数字式设定值
1. 连续按 U 键来增大设定值。 当达到设定值的上限值时,设定值会闪烁并且不能再增大。
2. 连续按 D 键来减小设定值。 当达到设定值的下限值时,设定值会闪烁并且不能再减少。
1
25.0
250.0
0.0
3. 按步骤 1 和步骤 2 更改设定值达到目标值。 当设定值变化后 2 秒保存更改,或按除 UD 键外其他键保存更改。
当设置手动 MV 默认值时,每 50ms 输出一个设定值。 设定值的保存如上述 所述。
4-4
Page 74

4.3 初始设置示例

4.3 初始设置示例
这部分描述如何为传感器输入类型、报警类型、控制周期和其他参数设置进行初始设置。 使用 L 键和 M 键移动显示。 屏幕的描述可根据每次按键的时间进行变化。
●典型例子
o1-t
0
l.1
M
mode
0
l.1
sl-h
4100.0 l.1
M
sl-l
0.0 l.1
M
mode
l.1
M
UD
25
4100.0
0.0
0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典型例子
E5AR-Q4B
输入类型: 0 Pt100 (-200.0 ~ 850.0 控制方式: PID 控制 控制输出: 脉冲电压输出 报警 1 类型: 2 上限值 报警值 1 5.0 报警 2 类型: 8 绝对值上限值 警报值 2 200.0
PID: 通过 AT 获取 (自动调整)
SP: 150.0
(设置偏移)
℃ )
SSR
12 V DC
COM SUB1 SUB2
OUT1
Pt100
1 2
IN1
4-5
Page 75
4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1,
RUN
25.0
0.0
0.0
(PV) /
SP / MV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3
i1-t
2: K(1) - 200.0 1300.0°C
2
l. 0
UD
2,
3,
4,
U D
1
U D
i1-t
20: Pt100(1)-200.0 850.0°C
0
l.0
1
o1-t
0
0:
l.1
M
mode
0
0:
l.1
alt1
2
2:
l.3
M
alt2
8
28:
l.3
l.0 ( )
1
1
l.1( )
1
1 2
l.3 ( )
1
2
l.0
l.0
l.1
l.3
1. (page 8-36)
(page 8-42)
(page 8-54)
1 RUN
4-6
Page 76
5,
6, 1
7, 2
RUN
U D
U D
U D
4.3 初始设置示例
25.0
0.0
0.0
bank
0
l.adj
M
cp
0.5
l.adj
d.bnk
0
1
l.bnk
M
0.al-1
5.0
l.bnk
0
M
0.al-2
2
200.0 l.bnk
(PV) / 
SP / MV
1
No. 0
No. 0
0:
( )
20.00.5:0.5 s
1
0: No.0
No. 0 1
0.0→5.
.0 :5.0°C
No. 0 2
.
0200..0 :200.0°C
0.
l.adj
l.bnk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8, SP
9, AT
10,
PID
RUN
U D SP
U D
RUN
AT
d.pid
l.pid
25.0
150.0
0.0
bank
0
l.adj
M
at
off
l.adj
150.0
150.0
50.0
1
1
PID
1:PID No.1
1
(PV) /
SP / MV
0.0150.0:150.0°C
1
No.
No. 0
0:
/
AT off0:AT
1
(PV) /
SP / MV
l.pid
l.adj
4. (A.T) page 4-19
AT run in progress
at
0
l.adj
After AT ends
at
off
l.adj
4-7
Page 77
4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4.4 设置输入类型

根据传感器的使用设置输入类型开关和配置输入类型设置。核对下表并为传感器设置温度使用范围内正确 的值。
使用多点输入类型时,设置输入类型开关 2 ~ 4 和配置输入类型 2 ~ 4 以适应输入点数。
■输入类型
设置输入 1 为 “铂电阻温度输入传感器, Pt100, -150.0 150.0 ℃”
1. 确认输入类型 1 开关为 TC.PT 然后打开电源。
TC.PT
IN1 TYPE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i1-t
2
l.0
i1-t
1
l.0
输入类型
设定值 输入类型
0 Pt100(1)
1 Pt100(2)
2K(1)
3K(2)
4J(1)
5J(2)
6T
7E
8L
9U
10 N
11 R
12 S
13 B
14 W
2. L 3 秒以上从 RUN 菜单” 转换为 “输入初始设置菜单”。 显示为 i1-t: 输入 1 类型”。
3. 按下 D 键进入目标传感器的设定值。
使用铂电阻温度输入传感器 Pt100 (-150.00 150.00 ) 时,设置值为“1”。
设置范围
输入类型开关
( ℃ ) ( ℉ )
-200.0 850.0 -300.0 1500.0
-150.00 150.00 -199.99 ~ 300.00
-200.0 1300.0 -300.0 2300.0
-20.0 ~ 500.0 0.0 900.0
-100.0 850.0 -100.0 1500.0
-20.0 ~ 400.0 0.0 750.0
-200.0 400.0 -300.0 700.0
0.0 600.0 0.0 1100.0
-100.0 850.0 -100.0 1500.0
-200.0 400.0 -300.0 700.0
-200.0 1300.0 -300.0 2300.0
0.0 1700.0 0.0 3000.0
0.0 1700.0 0.0 3000.0
100.0 1800.0 300.0 3200.0
0.0 ~ 2300.0 0.0 4100.0
TC.PT
TC.PT
IN1 TYPE
4-8
Page 78
4.4 设置输入类型
设定值 输入类型
15
16
17
18
19
根据 “输入类型”设置来选择输入开关。 初始设置为 “2”和“TC.PT”。
4 mA 根据刻度不同显示以下的某个范围:
0 20 mA
1 5 V 0 5 V
0 10 V
( ℃ ) ( ℉ )
设置范围
-19999 99999
-1999.9 9999.9
-199.99 999.99
-19.999 99.999
-1.9999 ~ 9.9999
使用模拟量输入 (电压输入,电流输入)时,刻度可能按 照控制类型。
输入类型开关
模拟量
TC.PT
IN1 TYPE
■刻度 当输入 1 类型设置为 “4 ~ 20mA”时,设置显示 5mA 的输入值为 0.0
20mA 的输入值为 100.0
25.0
0.0
0.0
1. 按 L 键 3 秒以上从 RUN 菜单” 转换为 “输入初始设置菜单”。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i1-t
15
l.0
inp.1
5
l.0
dsp.1
0
l.0
inp.2
20
l.0
dsp.2
1000
l.0
2. 确认 “i1-t输入 1 输入类型”为 “154 20 mA”。
3. 重复按 M 键选择 “inp 使用 UD 键设置为 “5”。
4. M 选择 “dsp 使用 UD 键设置为 “0”。
5. M 键选择 “inp 使用 UD 键设置为 “20”。
6. M 键选择 “dsp
使用 UD 键设置为 “1000”。
. 1量程输入值 1”。
. 1量程显示值 1”。
. 2量程输入值 2”。
. 2量程显示值 2”。
4-9
Page 79
求的设置
৥᪡԰
基本控制所要
4 章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dp
1
l.0
设置数据名称 属性 显示 设置范围 默认值 单位
量程输入值 1
量程显示值 1
量程输入值 2
量程显示值 2
小数点位置
7. 按 M 键选择 “dp: 小数点位置”。 使用 UD 键设置为 “1”。 .
8. 按住 L 键 1 秒以上,返回 “RUN 菜单”。
配置量程设置用于各通道。 多点输入类型输入 1 ~ 4 的量程对应通道 14。以 CH 键选择通道并配置设置。
CH
CH
CH
CH
CH
inp. 1
dsp. 1
inp. 2
dsp. 2
dp
见下表
-19999 ~量程显示值 2 - 1
见下表
刻度显示值 1 + 1 99999
0 4
4
0EU
20
100 EU
0-
见下表
见下表
为每个输入类型设置范围和单位
输入类型 设置范围 单位
4 20 mA 4 20
0 20 mA 0 20
1 5 V 1 5
0 5 V 0 5
0 10 V 0 10
E5AR/ER 的控制功能操作和报警操作基于输入值。 如果设置大于 “
inp. 1:量程输入值 1”,用于显示值的操作将如下所示:
正向 / 逆向操作 设置正向操作时,操作变量将在显示值减少的时候增加。 设置反向操作的时候,操作变量将在显示值增 加的时候减少。
ᰒ⼎ؐ
0%
mA
mA
V
V
V
inp. 2:量程输入值 2”的阀值用于
ᰒ⼎ؐ
䕧ܹؐ
䕧ܹؐ
0%
䕧ܹؐ
䕧ܹؐ
4-10
100%
᪡԰ব䞣
100%
᪡԰ব䞣
䗚৥᪡԰
Page 80
4.4 设置输入类型
关于正向和反向操作的详细信息,请参见 “请参阅 4.7 设置输出参数”(P.4-14)。
报警 转换上限报警和下限报警。 因此,要设置转换为显示值上下限值的报警类型和报警 值。 例如,如果设置绝对值上限为报警类型,操作将显示为如下图所示。
ᰒ⼎ؐ
䕧ܹؐ
᡹䄺ࡳ㛑
OFF
᡹䄺ؐ
ON
关于报警的详细内容,请参见 “请参阅 4.11 设置输出参数”(P.4-23)。
输入偏移 变更输入偏移值的符号。 因此,设置输入偏移值 1 和输入偏移值 2 为显示值符号的 转换值。
关于输入偏移的详细内容,请参见 “5.1 输入调整功能”(P.5-2)。
SP 倾斜 转换倾斜上升值和下降值。 因此,为“SP 倾斜下降值”设置显示值的上升方向和为
SP 倾斜上升值”设置显示值的下降方向。
关于 SP 倾斜的详细内容,请参见 “5.2 控制功能”(P.5-8)。
PID 集自动选择 如果 “PID 集自动选择数据”设置为 PV,则设置 “PID 集自动选择范围上限值”, 使设置值减少以用于按升序排列的 PID 集号,如下图所示。
PID䲚㞾ࡼ䗝ᢽ㣗ೈϞ䰤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PID1 㞾ࡼ䗝ᢽ㣗ೈϞ䰤
PID7 㞾ࡼ䗝ᢽ㣗ೈϞ䰤
1 28
7
PID 䆒㕂᭄
如果“PID集自动选择数据” 设置为DV,则将对执行自动选择时使用的DV 进行转换。
关于 PID 集自动设置选择的详细内容,请参见 “5.2 控制功能”(P. 5 - 8)。
4-11
Page 81
4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4.5 选择温度单位

当输入类型设置为温度单位(来自热电偶或铂电阻温度计的输入),温度单位能选择“℃”或“℉”。
使用多点输入类型时,为每个输入(2 ~ 4)分别设置温度单位以适应输入数量。
选择 “℃”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25.0
0.0
0.0
i1-t
2
l.0
i1du
c
l.0
25.0
0.0
0.0
1. 按住 L 3 秒以上从 RUN 菜单” 转换为 “输入初始设置菜单”。
2. 按下 M 键选择 “i1du输入 1 温度单位”。
使用 UD 键选择 “℃” / F”。
c:℃ f
3. 按住 L 键保持 1 秒以上,返回 “RUN 菜单”。
4-12
Page 82

4.6 选择控制模式

4.6 选择控制模式
控制模式允许执行多种控制类型。
起始时就将控制模式设置为标准控制。
●标准控制 • 执行标准加热或冷却控制。 使用“正向 / 反向操作”设置选择加热(反
向动作)或冷却 (正向动作)。
使用 PID 控制时,必须配置“比例带 (P)”,“积分时间(I)” 以 及 “微分时间 (D)”设置。
使用 AT (自动调整)或手动设置对 PID 常数进行设置。
当比例带 (P) 设置为 0.00%,则成为 ON/OFF 控制。
●加热 / 冷却控制 执行加热和冷却控制
当使用 PID 控制时,除了“比例带 (P)”、“积分时间(I)” 和 “ 微
分时间 (D)”设置外,必须设置 “冷却系数”和 “死区”参数。 通过 AT (自动调整)或手动调整对 PID 常数进行设置,而 “冷却系
数”和 “死区”则必须通过手动设置。
当比例带 (P) 设置为 0.00%,则可能成为 ON/OFF 控制和 3- 位置控制。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以下控制模式只能选择在 2 输入类型上使用。
带远程 SP 的标准控
带远程 SP 的加热 /
冷却控制
外部DC电流或电压信号能输入到远程SP输入( 输入2) 中,并通过把远
SP 输入作为 SP 使用执行标准控制。
输入 2 能在输入 2 类型设定的设置范围内使用
外部DC电流或电压信号能输入到远程SP输入( 输入2) 中,并通过把远
SP 输入作为 SP 使用执行加热 / 冷却控制。
输入 2 能在输入 2 类型设定的设置范围内使用。
比率控制 用比率控制来维持两个变量间的比例关系。
串级标准控制 通过标准控制执行串级控制。
输入 1 用于主回路 (ch1)和输入 2 用于二次回路 (ch2
串级加热 / 冷却控制 使用加热 / 冷却控制执行串级控制
输入 1 用于主回路 (ch1)和输入 2 用于二次回路 (ch2
4-13
Page 83
4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4.7 设置输出参数

■控制周期
■正向操作 ( 冷却 )/ 逆向操作 ( 加热 )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cp
20.0
l.adj
c-cp
20.0
l.adj
25.0
0.0
0.0
ore
or-r
l.1
必须设置输出周期 (控制周期) 。较短的控制周期能提高可控制性, 然而,当使用继电器控制加热器时,建议使用少于 20 秒的控制周期来 保护产品寿命。 在初始设置中设置控制周期后,如有必要可在试运行 中再调整。
设置在 “cp 控制周期 (加热)”和 “c-cp 控制周期 (冷却)” 中的值。 默认值为 “20.0 秒”。
“控制周期 (冷却)”参数只能在加热 / 冷却控制中使用。
如果每个通道独立使用进行控制,则分开为每个通道设置控制周期。
当 PV 增加时 MV 亦增加的控制称为正向操作 ( 冷却 ),当 PV 减少时
MV 增加的控制称为逆向操作 ( 加热 )
MV
100%
MV
100%
0%
比如,在加热控制期间,当前值 (PV) 小于设定值 (SP) 时,操作变量
(MV) 的增加与 PV SP 的差异成比例。 因此,加热控制为 “反向操 作”。冷却控制于之相反为 “正向操作”。
设置 “正 / 反向操作”为 “or-r 反向操作”或 “or-d:正向操 作”。 初始设置为 “反向操作 (加热)”。
当每个通道独立使用控制,为每个通道独立设置正向 / 逆向操作。
0%
4-14
Page 84
■输出类型
o1-t
l.1
4.7 设置输出参数
E5AR/ER 上可使用多输出,并可选择脉冲电压输出或线性电流输出。
在“输出*:输出类型”中选择输出类型。
0
E5AR-Q □□□□, E5ER-Q □□□的输出 1,及 E5AR-QQ □□的输 出 1 和输出 3 为多输出。
线性电流输出可在 “线性电流输出 *:输出类型”设置为 4 20 mA 0 20 mA
co3-t
l.1
■输出分配
out.1
l.2
脉冲电压输出为 12 V DC, 40 mA
1
OUT1 OUT2 OUT3 OUT4
以此用来指定从各输出输出的数据类型。
使用多点输入类型时,可设置数据分配用于通道 2 及更高以适应通道
1
数。
OUT1 OUT2 OUT3 OUT4
1 1 1
Channel 1 control output (heat side)
1
Channel 1 control output (cool side)
1
Channel 1 SP
1
Channel 1 control output (heat side)
Channel 1 ramp SP
1
Channel 1 control output (cool side)
Channel 1 present value (PV)
1
Channel 1 SP
2
Channel 1 control output (heat side)
Channel 1 ramp SP
2
Channel 1 control output (cool side)
Channel 1 present value (PV)
Channel 1 SP
3
Channel 1 ramp SP Channel 1 present value (PV)
4
0 20 mA 4
20 mA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1
Channel 2
Channel 3
Channel 4
作为控制输出使用时,基于控制模式设置进行自动分配,请参见下页。
没有必要更改分配。
使用输出用于传送输出时,分配想要传送的数据为不使用的输出 如果传送输出分配为脉冲电压输出时,输出将转为 OFF
4-15
Page 85
4 章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控制模式
标准控制
加热 / 冷却控
带远程 SP 的标
准控制
带远程 SP 的加
/ 冷却控制
比率控制
串级标准控制
1 输入类型 2 输入类型 4 输入类型
IN1 IN1 IN1 OUT1
IN2 IN2 OUT2
IN3 OUT3
IN4 OUT4
IN1 IN1 IN1
IN2 IN2
IN1 IN2: 远程 SP
IN1 IN2: 远程 SP
IN1 IN2: 比率设置
IN1: 主回路 IN2: 二次回路
输出
OUT1
OUT2
OUT3
OUT4
OUT1
OUT1 OUT2
OUT1
OUT1
控制 / 传送输出
分配
通道 1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2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3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4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1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1 控制输出 (冷却)
通道 2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2 控制输出 (冷却)
通道 1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1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1 控制输出 (冷却)
通道 1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2 控制输出 (加热)
串级加热 /
却控制
位置比例控制
IN1
IN1: 主回路 IN2: 二次回路
OUT1 OUT2
OUT1 OUT2
通道
2 控制输出 (加热)
通道 2 控制输出 (冷却)
通道 1 控制输出 (打开)
通道 1 控制输出 (闭合)
* 不能更改
* 不能更改
4-16
Page 86
4.8 设置和变更 SP
■设置和变更 SP

4.8 设置和变更 SP

“操作调整保护”设置为 “4”且 “设置修改保护”设置为 “ON
时,不可变更 SP 详细内容,请参见 “5.5 保护设置”(P.5-24)。
要变更 SP,在 “ PV/SP”(RUN 菜单)中按下 UD 键,选择目标值。 变更设置 2 秒以后新设置才开始生效。
可使用组功能对八个 SP 进行切换。 详细内容,请参见 “5.2 控制功能
■组”(P.5-9)。
可从温度 0.0 ℃~ 150.0 ℃变更 SP
1
1
250.0
0.0
0.0
250.0
150.0
0.0
1. 显示通常表示为 “PV/SP”。 SP 为“0.0”℃。
2.
使用 UD 键设置 SP 为“150.0”。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4-17
Page 87
4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4.9 执行 ON/OFF 控制

ON/OFF 控制是指设置 1 SP,在控制期间温度达到此 SP,控制输出转为 OFF。 当控制输出转为 OFF,温 度开始下降,一旦降到某点,控制输出再转为ON 。这个动作在某一位置反复执行。 ON/OFF 控制需要为在 控制输出转为 ON 的温度下降点设置“滞后(加热)”参数。 “正 / 逆操作”设置是用来决定当 PV 上升或 下降时 MV 是否上升或下降。
ON/OFF 控制
对于 E5AR/ER,高 级 PID 控制和 ON/OFF 控制间的切换是通过比例带
设置完成的。 当比例带设置为 “0.00”,则执行 ON/OFF 控制,当设 置为除 “0.00”外的任何值时,则执行高级 PID 控制。 初始设置为
10.00”。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滞后 ON/OFF 控制中,当在 ON OFF 间切换时增加滞后来稳定操作。
滞后宽度称为 “滞后”。 使用 “滞后 (加热)和滞后 (冷却)”设置 为加热和冷却控制输出设置滞后。
对于标准控制 (加热或冷却控制) ,不管是执行加热还是冷却控制, 只使用 “滞后 (加热)”设置。
ON
OFF
SP
PV
3 位置控制 • 对于加热 / 冷却控制,能设置对于加热和冷却 MV 都是 0 的区域 (死
区)。这意味着可执行 3- 位置控制。
ON
4-18
OFF
PV
SP
Page 88
■设置
4.9 执行 ON/OFF 控制
为了执行 ON/OFF 控制,必须设置 “SP”、“比例带”和 “滞后 (加 热)”设置。
设置 ON/OFF 控制和 2.00%FS 的滞后 (加热)
ON/OFF 控制设置 (比例带 P=0.00
PID 设置菜单中设置比例带为 0.00”以选择 ON/OFF 控制。
1. 重复按下 L 键(每次少于 1 秒),从“ RUN 菜单”转换到“PID 设置菜单”。
25.0
100.0
0.0
d.pid
1
l.pid
1.p
10.00 l.pid
设置滞后 在 “调整菜单”中设置 “滞后 (加热)”为 “2.00”。
25.0
100.0
0.0
2. 显示在 “PID 设置菜单”中的 “显示 PID 选择”。 如果 PID 集号不使用,则 使用初始设置“1”。 如果使用 PID 集号,则选择用于期望控制的 PID 集号。
3. 按下 M 键,显示用于控制的“比例带”。 使用显示中的 UD 键,设置值为
0.00”。
4. 重复按下 L 键 (每次少于 1 秒),返回到 “RUN 菜单”。
1. 按下 L 键少于 1 秒,从 “RUN 菜单”转换到 “调整菜单”。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bank
0
l.adj
hys
0.10
l.adj
hys
2.00
l.adj
2. “组号”显示在 “调整菜单”中。
3. 重复按 M 键以选择 “滞后 (加热)”。
4. 使用 UD 键,设置值为 2.00
5. 重复按 L 键 (每次少于 1 秒),返回到 “RUN 菜单”。
4-19
Page 89
4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4.10 决定 PID 常数 (AT,手动设置)

AT (自动调整)
当执行 AT 时,自动设置对于当前 SP 来讲最合适的 PID 常数。 通过变
MV 来获得控制对象的特性 (限制周期的方式)。
STOP 或手动模式下不可执行 AT
当执行 AT 时,对于用于控制的 PID 集选择 “0”来执行 AT ,或对于
特定 PID 集选择 “1”到 “8”来执行 AT
AT 的结果将在 “PID 设置菜单”中, AT 执行的时间内指定 PID 集号 的“比例带(P)”,“ 积 分 时 间 ( I)”和“微分时间(D)”。
AT 操作说明
AT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AT 开始时,显示如下: 显示 1 闪烁显示表示 AT 正在运
显示 2 显示选择的 PID 集号。
at
off
l.adj
at
l.adj
at
l.adj
行。
当“AT 执行 / 取消”从 “OFF”更改为 “0”时, AT 启动。
0
AT 执行时,显示 1 2 中的 “AT 执行 / 取消”闪烁表示当前用于控制PID集号。 当AT 结束时,“AT 执行/取消”变为OFF并且显示停止闪烁。
1
4-20
AT
l.adj
要停止 AT ,选择 “off AT 停止”。
at
off
Page 90
4.10 决定 PID 常数 (AT,手动设置)
AT
(PV) / SP ( 2)
1
25.0
如果尝试在 AT 运行时移动 “RUN 菜单”并显示 “PV/SP”,则显示 2 将闪烁表示 AT 正在运行。
100.0
100.0
AT 运行时,只能变更 “通过通信写入”,“运行 / 停 止 ”,“ AT / 取消”和 “自动 / 手动”。其他设置不能更改。
如果在 AT 运行时将 “运行 / 停止”设置为 “停止”,则 AT 停止且操 作也停止。 如果之后设置为 “运行”, AT 不会重新启动。
如果当 AT 执行时发生输入错误,则 AT 停止。当错误恢复后 AT 将再 次运行。
如果在 SP 倾斜时启动 AT ,则 AT 将执行用于倾斜 SP
●极限周期 用于产生极限周期的定时依赖于当 AT 开始时是否有偏移 (DV),它小
于临时 AT 执行判断偏移参数 (初始设置 10.0% FS)。
AT 期间 PV 的变化见下图:
(PV) (PV)
SP SP
10% FS
MV 40% MV 40%
< 10% FS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AT
10% FS
AT
AT
10% FS
AT
极限周期 MV 变更的振幅可在 “极限周期 MV 振幅”中进行变更。
对于加热 / 冷却和位置比例开环控制,不考虑偏移,极限周期如下所示。
(PV)
SP
AT
MV
100%
AT
4-21
Page 91
4 章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手动设置
为了手动设置 PID 常数,要为 “比例带 (P)”、“ 积 分 时 间 ( I)” 和
“微分时间 (D)”参数设定值。
如果你已知道控制特性,直接设置 PID 常数和调整控制。 PID 常数在 “比例 带(P)”、“积分时间 (I)”和 “微分时间 (D)”参数中设置。
积分时间 I)和微分时间 (D)可设置为 “0”来选择比例动作。在
默认设置中,手动重启值 “参数设置”为 50.0%,这样比例带集中在 SP 附近
更改 P(比例带)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D 上升
SP
P 下降
SP
更改 I(积分时间)
D 上升
P 下降
SP
SP
更改 D(微分时间)
D 上升
SP
缓慢上升达到整流时间,但 无超调。
发生过冲和震荡,当将快速 稳定的到达设定值。
需要校长时间达到 SP。 到达 SP 时间较长,但波动、 超调和欠调量较少。
发生超调和欠调量。 发生搜索情况。 快速上升。
用于超调和欠调量的整流时 间较少,但会自然发生良好 的波动。
4-22
P 下降
SP
返回 SP 需要更多时间及增加 超调和欠调量。
Page 92

4.11 使用辅助输出

4.11 使用辅助输出
本章将阐述关于“辅助输出 * 分配”,“报警类型”,“报警值”,“报警上限”以及“报警下限”的内 容。
■辅助输出分配
此设置对从每个辅助输出中输出的数据类型进行指定。
对于多点输出类型,可为通道 2 或所支持的更高通道号设置数据分配。
1
SUB1 SUB2 SUB3 SUB4
A-ALM
1 1 1 2 1 3 1 4 1 1 RSP
2
3
4
1OR 2OR 3OR 4OR
OR
RSP
OR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U-ALM 输出是所有通道的报警 1 4 OR 输出 (全部报警)。
初始设置如下:
Type SUB1 SUB2 SUB3 SUB4
1 点输入类型
2 点输入类型
□□□ W
E5AR-
□□□ W
E5ER-
4 点输入类型
E5AR-
通道 1 报警 1 通道 1 2 通道 1 报警 3 通道 1 报警 4
□□ WW
E5ER- □ 2 □□E5ER- T □□辅助输出 2 点类型不具有 SUB3 SUB4
4-23
Page 93
4 章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报警类型
SP =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X)
1
1
61,
6
6
6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OFF
( )
( )
( )
( )
( )
( )
( )
5
ON OFF
ON OFF
ON OFF
ON OFF
ON OFF
ON OFF
ON OFF
ON OFF
ON OFF
ON OFF
ON OFF
OFF
LH
SP
X
SP
X
SP
LH
SP
LH
SP
X
SP
X
SP
X
0
X
0
X
0
X
0
1: ( ) 1, 4 5 L
H
2: 1 ( ) : 1
1
LH
SP
H < 0, L > 0
l H l < l L l
3: ( ) 4:
1
LHSP
H < 0, L > 0
4:
( ) 5:
1 2 :
5:
( ) 5:
6:
2
SP
LH
H > 0, L < 0
l H l > l L l
2
LHSP
H > 0, L < 0
5.6
OFF
OFF
3 ( OFF)
3 ( ON)
LH
LLH
LH
SP
SP
SP
LH
LH
SP
SP
H
SP
3: OFF
H < 0, L < 0
H < 0, L > 0
l H l > l L l
=
H > 0, L < 0
l H l < l L l
=
H < 0, L < 0
H < 0, L > 0
l H l > l L l
=
H > 0, L < 0
l H l < l L l
=
ON OFF
ON OFF
ON OFF
ON OFF
ON OFF
ON OFF
ON OFF
ON OFF
(X)
2
X
SP
X
SP
3
4
X
SP
X
SP
X
0
X
0
X
0
X
0
4-24
Page 94
■报警值
■设置
4.11 使用辅助输出
* 使用SP倾斜时,倾斜后SP 为 RUN 时将激活报警并且在 STOP 时停止。
( )
SP
SP
在报警类型表中,报警值用 “X”显示。 当为某个报警独立设置上限和 下限时,上限值用 “H”表示、下限值用 “L”表示。
当设置了上下限报警、上下限报警范围或带待机顺序的下限报警,则必 须设置 “报警上限值”和 “报警下限值”。
选择任一警报时则必须设置 “报警值”。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为了输出报警到辅助输出,必须设置“辅助输出分配”、“报警类型”和
“报警值”参数。
通过通道 1 报警 1 将下限报警输出到辅助输出 2 且报警值为 10.0
辅助输出 2 分配 下述内容为如何在 “控制初始设置菜单 2”中设置 “辅助输出分配”为
“通道 1 报警 1”。
1
25.0
1. 按 L 3 秒以上,从 “RUN 菜单”转换为 “输入初始设置菜单”。
150.0
0.0
1
i1-t
2
2. 在 “输入初始设置菜单”中,显示 3 显示为 “lL 2 次 (每次少于 1 秒),转换到 “控制初始设置 2 菜单”。 .
. 0”。
l.0
1
out.1
3. 在 “控制初始设置 2 菜单”中,显示 3 显示为 “ 重复按 M 键 (每次少于 1 秒)来选择 “辅助输出 2 分配”。
l. 2”。
1
l.2
4-25
Page 95
4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1
5bo.2
2
l.2
4. 按 D 设置辅助输出 2 分配为 “1通道 1 报警 1".
1
报警 1 类型 在 “报警设置菜单”中设置 “报警 1 类型”为 “下限报警”。
1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1
报警值设置 在 “组设置菜单”中设置 “组 * 报警 1 值”为 “10.0 ℃”
5bo.2
1
l.2
alt1
2
l.3
alt1
3
l.3
1
5. L 键少于 1 秒,转换到 “报警设置菜单”。 将显示 “报警 1 类型”。
6. 按 U 键选择 “3下限报警”。
1
1
1
25.0
0.0
0.0
d.bnk
0
l.bnk
0.al-1
0.0
l.bnk
0 1
10.0
U
7. 按住 L 1 秒以上,转换到 “RUN 菜单”。
8. L 键三次 (每次少于 1 秒),转换到 “组设置菜单”。
9. 重复按 M 键,选择 “组 0 报警 1 值”。 U 键,变更值为 “10.0”。
4-26
Page 96

4.12 启动和停止控制

4.12 启动和停止控制
■控制运行 / 控制停止
要启用控制,设置 “运行 / 停止”为 “运行”。 要停止控制,设置 “运/ 停止”为 “停止”。
●停止时的 MV • 如果想要在标准控制中停止时输出,在 “停止时的 MV”中设置 -5.0
105.0% MV 初始设置为 “0.0%”。
(加热 / 冷却控制中,设置为 -105.0 105.0%
在位置比例控制中,可在 “停止时的 MV”中选择“打开”,“关闭”
或 “保持”状态。 在 “打开”状态,只有打开的输出为 ON ;在 “关 闭”状态,只有关闭的输出为 ON ;在 “保持”状态中打开或关闭的 输出都为 OFF 初始设置为 “保持”。
●电源 ON 时的操作 • 以此选择在 E5AR/ER 电源打开时的操作状态。
下述 3 个选择都有效。
设置值 操作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继续 断电后系统重新启动。
停止 电源打开时控制停止。
手动模式 电源打开后进入手动模式。
电源为 ON 时为操作设定值且附加了下述项目。
电源为 ON 后的操
继续 运行 / 停止
自动、手动
MV
停止 运行 / 停止
自动、手动
MV
手动模式 运行 / 停止
自动、手动
MV
附加项目
保持 保持 从在自动模式下初始 MV
保持在自动模式 停止
保持 如果电源关闭前为手动模式, 则保持。 如果电源关闭前为自动模式, 则停止时为 MV
保持 手动 如果电源关闭前为手动模式, 则默认在电源关闭时为手动 MV
如果电源关闭前为自动模式, 则停止时为 MV (注 1)。
初始设置为 “继续”。
分别为各条通道设置 “电源关闭时的操作”。
如果控制模式设置为串级控制,则为通道2设置“电源ON时的操作”。
Note 1: 如果手动输出模式为默认值输出,手动 MV 默认的默认值为输
出。
4-27
Page 97
4 章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设置
1
25.0
0.0
0.0
停止控制的步骤如下:
1. 重复按 M 键,选择 “r-s: 运行 / 停止”。
1
1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r-s
run
r-s
stop
2. U 键,切换为 “stop 停止”。 STOP 指示键闪烁且控制停止。
为了恢复控制,按同样的步骤切换到 "run 运行”。 STOP 指示灯关闭且控 制恢复。
通过事件输入或通信可在运行和停止间进行切换。 关于事件输入切换的详细内容,请参见 “5.7 使用事件输
入”(P5-29)。 关于通信切换的详细内容,请参见 “5.9 使用通讯功能”(P.5-34)。
4-28
Page 98

4.13 执行手动控制

4.13 执行手动控制
■手动模式
在标准控制中,操作 MV,在位置比例控制中,操作阀的开度。
执行手动操作或手动设置 MV 或门坎值,设置 “手动 / 自动”为
manu:手动”或保持按住 键至少 1 秒。
●标准类型 手动模式中,在操作显示中点亮 “MANU PV 显示在显示 1 中,
MV 显示在显示 2 中且 “ manu”显示在显示 3 中。
要变更 MV,按下 UD 键。每 50 ms 更新 MV
在手动模式和自动模式间切换时, MV 动作较不稳定。
在手动模式下其他设置菜单都能更改。 然而,“AT 执行 / 取消”参数
不能选择也不能显示。
最多能在手动和自动间切换 100,000 次。
PF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在串级控制期间,当二次回路在以下任何一种条件下,如果主回路切
换到手动模式则 MV 失效。
次回路的 SP 模式为本地 (串级开路)。
次回路为手动模式。
在次回路中发生 “错误时操作”。
●位置比例类型 • 连接电位计时,在手动模式时操作显示中点亮“MANU”。 PV 显示在
显示 1 中,门坎值显示在显示 2 中且“manu”显示在显示 3 中。无连 接电位计时,显示 2 显示为 “-----”。
使打开输出变为 ON,按 U 键。 使关闭输出变为 ON,按 D 键。每
50 ms 更新 MV。
在手动模式和自动模式间切换时, MV 动作较不稳定。
在手动模式其他设置菜单都能更改。 然而,“AT 执行 / 取消”参数不
能选择也不能显示。
最多能在手动和自动间切换 100,000 次。
4-29
Page 99
4 基本控制所要求的设置
下面说明了在控制期间切换到手动模式和更改 MV 的步骤。
PF1 设定或 PF2 设定选择自动 / 手动时
(初始 PF1 设置为自动 / 手动)。
1
1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1
不为 PF1 设定或 PF2 设定选择自动 / 手动时
1
25.0
0.0
0.0
25.0
0.0
manu
25.0
0.0
0.0
25.0
0.0
0.0
1. 1 秒以上选择到自动 / 手动。 点亮 MANU 指示灯并变更为手动
1. 重复按下 M 键,选择 “a-m自动 / 手动”。
PF
模式。
回到自动模式,按住 模式。
PF
1 秒以上。 关闭 MANU 指示灯并变更为自动
1
1
1
a-m
auto
a-m
manu
25.0
0.0
manu
2. U键,切换为“
为了恢复控制,按同样的步骤切换回到 “auto 灯并变更为自动模式。
manuManual”。 点亮MANU指示灯并变更为手动模式。
可通过事件输入或通信在自动和手动间进行切换。 关于事件输入切换的详细内容,请参见 “5.7 使用事件输
入”(P5-29)。 关于通信切换的详细内容,请参见 “5.9 使用通讯功能”(P.5-34)。
Auto”。 关闭 MANU 指示
4-30
Page 100

4.14 更改通道

■更改通道
(PV) / SP ( 2)
1
OUT1 OUT2
PF1
PF2/CH
A/M
CH
2.5.0
OUT3 OUT4 STOP RSP
0.0
0.0
PV
SV
MV
对于多点输入类型,每次按 键通道号增加 1,显示的通道相应更
改。
只能显示以 “启用通道数”设置的启用通道。
如果在 4 点输入类型中的“启用通道数”设置为“2”,则通过每次按
CH
键切换显示通道:
通道→ 1 通道→ 2 通道 → 1 通道 1...
●更改通道后的菜单 • 更改通道后,菜单将为最近显示的通道。
当选择手动模式通道时,显示 “RUN 菜单”的手动操作屏幕。
CH
4.14 更改通道
求的设置
基本控制所要
●更改通道后显示设置 更改通道后所显示的数据见下:
变更为其他通道后,如果显示通道的设置数据仍持续有效的话,则
继续显示。
如果当前显示的参数由于控制方式不同或其他原因在新的通道中不
启用,则显示下个起用的参数。
以下是在 “RUN 菜单”中更改通道的示例 .
(PV) / SP ( 2)
1
2.5.0
0.0
0.0
CH
更改通道后如果持续按 键,则不能移动到下一通道。 为了能更改通道,释放并再次按 键。
更多信息请参考 “5.4 显示和键调整功能”(P.5-19)。
CH
(PV) / SP ( 2)
2
1.5.0.0
0
0.0
CH
CH
4-31
Loading...